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觉睡到中午,醒了之后又饿又渴,明明该立马起床洗漱去买饭,但又想到自己该洗澡了,不想邋邋遢遢地出门,但洗澡好麻烦,还是再躺会吧,于是又躺着玩了半天手机,等到食堂没饭了却还饿着,就感到更加饥饿和疲惫,更不想动了,一天就这么不规律地颓丧过去;
结束了学习、工作或是运动,感到很疲惫,打算奖励自己刷一会短视频就去洗漱准备休息,然而一坐下或者一躺下就不想动了,明明自己很需要休息但却不去洗漱,此时舍友邀请一起打一把游戏,一看时间还早就爽快地加入了,等打完游戏发现又过了自己计划的休息时间;
中午下课后计划好了下午的学习任务,吃完饭后感到困倦和疲惫,于是一拖再拖,始终不愿开始,开始学习之后效率也不高,总是开小差,并感到十分疲惫,等快到了晚上吃饭之前,又给自己找理由,安慰自己可能是上午上课起得太早了,而且这些任务还没到最后的ddl,明天还可以做…

这些情景有几个共同点:都因为疲劳感而影响了自己的计划,这些疲劳感若有似无,但自己总能给这些疲劳感找到理由,而这些疲劳感往往最后会造成更多的疲劳(懒得买饭于是越来越饿、拖延洗漱去玩游戏最后睡得更晚、拖着任务到ddl之前结果更累),当最终迈出了行动的脚步时却发现自己其实也没有什么过于疲劳的感受,疲劳感似乎只存在于怠惰时的想象之中。
这样的疲劳感被称为“虚假疲劳”。这个概念起初见于学者对于儿童的学习行为的研究,而成年人的“虚假疲劳”相比儿童来说更加普遍,表现也更加多元。“虚假疲劳”,并不是指生理意义上的精疲力竭的状态(比如肌肉的疲劳),而是指人的主观心理产生的疲惫倦怠的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大脑中过度保护性的监控机制,并不意味着身体真的进入了疲劳期或是到了极限负荷的状态,比如人在跑步的时候,当感到自己很累、无法坚持的时候,就是大脑的保护机制在发挥作用,所以当坚持跑完后,人们会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累,这说明“虚假疲劳”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一种大脑给出的假象。

或许大家会认为,大脑中的过度保护性机制其实就是自己在“犯懒”,但其实大脑发出“虚假疲劳”信号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
客观上确有较多、较复杂的学习、工作压力。当面对高强度、高难度、较为复杂、枯燥或是任务量大的学习工作任务时,更容易使人产生畏难情绪和逃避心理,而当长时间面对这样的压力时,确实更容易使大脑感到疲惫,并且这种疲惫不会随着每项任务的完成而结束,而是会持续一段时间,从而使人产生“虚假疲劳”的感受。

主观上的自我暗示。其实大部分人都习惯在表达中将自己塑造得令人心疼,即便很多人羞于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显露自己想要被关心和心疼的愿望,但也会在与自我的表达中时不时地暗示自己:自己已经很辛苦了,已经很累了,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放松。于是,当我们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工作或是一些需要耗费精力去处理的事情后(如学生工作、人际关系、恋爱关系等),或许并没有耗费特别多的精力与体力,但却会因为自我感动、自我心疼而暗示自己已经干了很多事,很疲惫,需要休息。这样的暗示会在人感到“虚假疲劳”时转化成拖延与怠惰的借口,每当纠结于自己是保持现有状态还是开始执行计划和任务时,这些暗示就会为自己继续“休息”开脱。
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和问题。心理上长期的焦虑、抑郁状态或是身体的其他系统(比如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会造成“虚假疲劳”的感觉。
针对这些不同的诱发原因,可以尝试下面的这些应对方式:
面对具有高复杂度、高难度等令人紧张、感到压力的学习工作任务,不妨将任务进行拆分,尽量将任务缩小化,逐个单元地完成,并且尽量将这些任务放在自己状态好的时间段进行,例如避开刚起床、饭后、午夜等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段;面对量大、重复、枯燥乏味的学习工作任务,不妨在保证完成质量的基础上寻找一下伴随的乐趣,比如边做任务边听歌,增加自己的动力;

适当地调整休息,避免完全听从自己的疲惫暗示和完全强迫自己投入到任务和计划之中,允许自己有一定的放空时间,同时要理性考虑自己长时间陷入“虚假疲劳”的后果,比如距离ddl的时间还能允许自己放空多久,据此来重新制定计划,利用一定的压力尝试给予自己正向的暗示;
如果身体和心理出现问题,及时就医并寻求心理援助;
当产生“虚假疲劳”感时,不妨尝试与朋友出游、运动、听音乐、吃喜爱的美食、看电影等方式,总之,在感到“虚假疲劳”时,有限度地放任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能量。
每个人都有疲惫的时刻,不论是真的疲劳还是“虚假疲劳”,希望你在真的感到疲惫时可以有一个地方让你疗愈自己,也希望你在“虚假疲劳”来的时候可以不被拖着走,大踏步地走出那片令人沮丧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