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为什么我们总是一边摆烂,却一边痛苦

发布日期:2025-05-06    作者:郝玲/文,高可欣/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在文章开头,让我们先看一则关于牛和农民的故事。


一个路人走在路上,偶然看见一头几百斤重的大水牛,被系在一个小小的木桩上。出于好心,他提醒老农说:小心牛跑掉,谁知老农哈哈一笑,十分肯定地说:年轻人,它不会跑掉的,我用这个木桩拴它已经好多年了。


路人感到十分疑惑:这么小的木桩,大水牛只要稍稍用力,不就把它拔出来了吗?


老农解释道:这头牛很小时,我就把它系在这个木桩上了。当时它力气不够,折腾好一阵也只能在原地打转,慢慢就蔫了;虽然现在它长大了,有力气挣脱了,但还是和以前一样老实待在原地不动。


牛和农民的故事告诉我们,挫折带来的惯性,也可以给人以巨大阻力,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这头水牛,在从前经历的种种挫折中逐渐丧失勇气,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一边摆烂,却一边痛苦的原因之一:当你很努力但总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时,当你每一段恋情都不顺利时,当你每次发表意见都被驳回时,你是否也会像故事里这头牛一样,失去了重新出发的勇气?这正是习得性无助最真实的写照。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持续的失败后,在情感、认知、行为方面产生的消极心理,将这种无助感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因此感到无助、抑郁的心理状态。


这个概念源自于心理学家Seligman的动物实验:Seligman把狗放进一个有电流的铁笼子里,伴随着蜂音给狗施加电击。一开始,狗还会尝试逃跑躲避;但多次电击后,即使打开笼门,狗也已经放弃逃跑,只是倒在笼子里等待痛苦到来,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人身上,或许你也有同样的感觉:明明想解决自己的拖延,却因为想起来就头疼而不由自主地选择做轻松的事情,以此麻痹自己,直到事后才来抱怨:我怎么又没有完成,真是拖延癌晚期,我真是没救了。这样一边埋怨自己,一边自暴自弃地躺在宿舍里玩游戏的情况反复出现,习得性无助的困境让我们画地为牢,难以脱身。


更可怕的是,习得性无助会发生迁移。比如开始只是学习成绩不好,但后来很有可能会将这种源自于学习的恐惧、自卑迁移到工作、演讲甚至各种待人接物的小事上;即使事实上只是不擅长某一件事情,也总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从而恶性循环。



习得性无助现象的产生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有关。例如,当一个学生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将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得过且过。


但一件事情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改变归因方式或许能够帮助深陷无助泥潭的我们转变思维。还是上面那个学生,当他再次丧失了成就动力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那些让你成绩不好的因素不一定全部都是内在的,而是有很多外在的,可控的因素。比如是不是没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是不是现在讲授的知识太过生涩?是不是不适应现在的学习环境?……这样的思路能够很好地减少他们因失败带来的挫败感,有更多勇气和信心继续努力学习。


其次,可以积极地去增加自我效能感。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只有坚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并且付出必要的、加倍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地克服困难。这正是当你坚定地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给你让步这种信念感,就来自于我们的自我效能感。简单来讲就是,习得性无助者往往会相信不管怎么样,某件事情一定会发生;而对于有自我效能感的人来讲,他们往往相信自己能够让某件事情发生。



那么如何培养自我能效感呢?首先要亲身掌握经验,具体来讲,即使三次都失败了,也依然要亲自去尝试第四次,甚至第五次,而不只是停留在想象中,只要有一次成功了,就能获得自我效能感;其次,替代经验也很有用,多看身边那些成功的例子——他们做的到,你也做的到;最后,要明白自我暗示的强大作用,面对种种自己认为无法控制的情况时,要在内心默念我能行,我能行,我能行,或许真的就成功了呢。


生活吧,就像明天是末日一样;跳舞吧,就像没有人关注一样;去爱吧,就像从未受过伤害一样。


习得性无助就像一头深渊巨兽,容易把人吞没,禁锢在原地,可一旦挣脱出来,你就会发现,还有无尽的希望和光亮在等着你。


END


参考文献:

[1]谢兴彧,马显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及应对策略[N].科学导报,2023-10-20(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