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粉领子三千块”的梗再度出现,你是否也会想起之前流行的“沉淀文学”?从高考的分科选择,到填报志愿时与理想的失之交臂,再到初入社会接受现实“毒打”,被迫接受就业形势,无奈宽慰自己“这样也挺好”。美好设想与步步妥协之间产生的落差击碎了无数文科生的梦,“沉淀”开始,“妥协”为终,这样的人生路径让许多人产生共鸣。互联网语境塑造下,更加加深了人们对于“文科无用”“学不会理科才学文”“文科没前途”的刻板印象。
面对现实生活以及互联网上的争议
Sduer也有话说:
A:
大家发在网上的玩梗其实都是一种自嘲。通过自嘲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诉说自己面临的现实情境。我们当然知道专业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许多理工科背景在本科毕业后就能找到很好的对口工作,我们作为个体是无法改变这种社会现实的,只能是用幽默的方式,消解外在的压力。与其正面争吵、对抗,不如用娱乐、玩梗的方式来抵御外界的攻击,大家一笑了之。对于其他的文科生而言,正是这种直戳人“痛点”“痒点”的话语,才让更多的获得了认同感,使得大家对于社会的焦虑感、相对剥夺感得到释放。
B:
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还是会选文科。就像电影《无问西东》里所说的:“如果提前了解了你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我的答案是“是”。因为我确实喜欢文科,也喜欢相关工作。那些与“人”有关的研究让我产生兴趣,时常在我内心激荡起涟漪,让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使命继续做相关研究。这种情怀也支撑着我继续走下去,不必理会外界的言论,自己有信心、有动力就好。
C:
毕业的时候才发现,找一份对口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从密密麻麻的岗位列表中仔细翻阅,才发现只有那么几个岗位能报名,而且这种岗位竞争压力也很大。理工科在人才市场上的优势更多在于他们专业壁垒高,有非常强的相关性,需要精通的人来做这个工作。但许多人文社科学的东西都比较像,更多看重这个岗位的工作经验,这种经验具有可复制性,专业壁垒也比较模糊,所以在就业市场上大家的优势都比较平均。不过话又说回来,门槛低、不设限何尝又不是一种开阔呢?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一定能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的。
D:
有人说,人文社科等“无用之学”的教育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公共价值,但很难为受教育的个体提供充足的经济资本。教育缺陷、就业难题、出身差异、阶层固化,每一个大的议题似乎都能为普通人的“沉淀”做个小小注脚,结构性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个人最大努力向上,争取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不能指望社会秩序的完全扭转,这也是不现实的。
E: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不变的道理和发展路线,也决定了学技术的成了香饽饽,自然不缺去处。这也容易促使人们“降低文科学习内驱力”,奔向“科技”。但从我们工科的视角来看,并不觉得文科和理工科有天然的“好坏”之分,而且无论是数据上工科高就业率、高薪资,还是跨专业跨行业交流中隐约透露就业难易,都是表层或暂时的。现在各行业都趋于饱和,即使在理工科内部也有行业前景的变化和动态兴衰的过程。所以,没有哪种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也没人能够准确预测未来。
确实,“自嘲”并不等于自我放弃、自我否定,“文科无用”或许也是单一评价维度下浮于表面的结论。如果你也在面临专业焦虑,可以多寻求老师的建议,听听学长学姐的就业分享、择业观念,与同辈交流,或许也能打开思路,拓宽自己的选择。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成败由自己书写。自嘲过后,驱散焦虑,继续出发吧!
参考文献:
杜成敏,张瑜:青年网络自嘲现象流行的原因、风险及应对[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2(04):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