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经济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从共享住宿到共享办公,共享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学校园里,这种共有经济模式更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疯狂星期四的拼单、宿舍群邀请陌生人一起拼水果、饭搭子的“第二杯半价”……不论是实体店铺还是网络平台,大学生们似乎都更愿意和他人一起消费,即“共有消费”。

简单来说,共有消费是一种多位消费者一起购买、使用、体验和分享产品的消费形式。某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消费者会在一个月内至少参与三次共有消费。
在参与共有消费时,消费者的选择会更具有冒险性、多样性和享乐性。有学者将这一特点归因于责任承担的分散化,即抉择的风险和责任被均分到参与共有消费的每个人身上,从而使得消费者更能注意到消费的积极结果,对于决策的不确定性及其消极结果变得迟钝。比如和朋友相约看电影,在挑选电影的时候,承担“烂片决策风险”的人就从自己变成了你们两个,在电影的选择上就变得更加大胆。
并且,由于共有消费往往基于集体心理账户视角,所以个体在集体中往往倾向于追求最大化群体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回想一下,与朋友们拼单时我们都会优先考虑到整个“拼拼团”的利益,出现意见分歧时,也总是选择那些能够满足大多数人口味和需求的产品。一般来说,这种以群体利益为先的决策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消费的效率,还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但是,共有消费并不总是带来积极的影响。以共食为例,在王楚珺等人的研究中,部分情况下,共食可以促进个体选择更健康的食物或摄入与往常更少的食物量,比如和健身搭子一起外出,两个人相互监督时,会吃得比平时更健康。然而,如果其中一个人放纵,同样也会影响其他人选择更多不健康食物或摄入较往常更多的食物。也就是说,共有消费很可能导致过度的食物消费和浪费,个体会在群体的压力下选择那些不太健康但更受欢迎的产品,或摄入更多的食物,从而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上文提到的集体心理账户还会让共有消费的决策中出现“最大化”心理偏差。由于参与共有消费的群体成员之间并不清楚自己之外其他成员的偏好(即偏好异质性问题),也无法准确计算自己的偏好与选择是以多少的权重反映在群体选择结果中的(即群体内偏好加总机制的模糊性),这些不确定性都会使得共有消费表现出更强的最大化心理。简单来说,为了尽可能使所有群体成员的偏好得到满足,共有消费的选择范围将会远大于个体单独消费。想象一下,周末和饭搭子一起外出吃饭,你们会选择学校门口的小吃摊,还是打车去远一点的商场/美食集市?
校园共有消费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是对于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对于社交需求的满足。“三人同行,一人免单”的背后不仅仅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在集体中找到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让我们在面对学习压力和生活挑战时,能够感受到来自同伴的支持和鼓励。但是也要注意,过度依赖集体决策可能会导致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下降,过度追求群体利益也会让我们逐渐忽视自己个人的真正需求。
那么,面对共有消费的这种“双刃剑”效应,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呢?
首先,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不要盲目追求群体的最大化利益。综合考虑个人和群体需求的平衡,如果你明明更喜欢在早上去食堂吃热腾腾的包子鸡蛋饼,那当舍友邀请你一起拼单第二箱半价的吐司面包时,此时的共有消费就不再是最优的消费方式,可以委婉拒绝。
其次,设定个人预算,意识到群体决策可能带来的风险。大学生的生活费往往有限,月底常常捉襟见肘。因此在参与共有消费前,可以提前设定自己的消费预算,当群体活动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时,就能够避免因群体压力而做出的不理性消费决策。
最后,培养独立决策的能力,不完全依赖于群体的意见。以外出就餐为例,我们应该学会抵制那些不健康的诱惑,坚持自己的健康饮食原则,不为群体的压力所动摇。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选择,不盲目从众。
拥抱共有消费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在共享中保持自我,在集体行动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学会在集体和个人之间找到平衡,做出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的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共有消费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被它束缚。下次在宿舍群里看到拼单的消息时,别着急回复,不妨先想一想,这是否真的是你想要的。毕竟,消费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冉雅璇,蔡慧,张蕴涵,等.共有消费下“最大化”心理偏差的形成与后效:基于集体心理账户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23,31(08):1429-1442.
[2]王楚珺,宛小昂.共同进食影响食物消费的“双刃剑”效应及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3,31(07):1318-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