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你更渴望反对者的赞同

发布日期:2025-02-12    作者:马雨豪/文,徐菲/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比起批评,似乎人们直觉上更渴望赞同。不过,人们却又不愿意生活得那么一帆风顺,只是一味地受到赞同,而是想要来点挑战——尽管都是渴望被赞同,但人们更希望的是,一位原先的反对者,在自己的努力下转而赞同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他找来三个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分别向ABC三组倾听者陈述他们的观点。A组倾听者在此过程中,完全认同学者的陈述;B组倾听者在此过程中,完全反对学者的陈述;C组倾听者在此过程中,先反对学者的陈述,但是在最后必须被学者说服。结果显示,三位学者对三组倾听者做出的评价中,关于完全反对的B组印象最差,而印象最好的居然不是完全认同的A组,却是先反对,后被学者说服的C组。



这就是“改宗效应”。哈罗德·西格尔认为,当一个问题对某人十分重要时,如果他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变得赞同自己,那他宁愿要那个反对者,而不要一个一直的赞同者。


人们都渴望受到赞同,这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弗洛伊德提出“自重感效应”,他认为:“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两个,一个是性需求,一个是被当作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警察总监马罗尼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些年轻的犯人在被捕后的第一个要求并不是急着见律师为自己辩护,而是阅读那些把他们写成“英雄”的街头小报。当看到自己的照片和爱因斯坦、托斯加尼或者罗斯福等名人占据了同样的篇幅时,他们甚至会忘记自己马上要被处决的事实。可见人多么执着于来自他人的认可。对于那些赞同你的人,你也更会愿意看重对方,这也难怪那些皇帝沉迷于枕边人与佞臣的甜言蜜语而迷失了自我。



但这还不足以解释,人们为什么更偏好那些变得赞同自己的人。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阿伦森效应”,即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如果一位老师对你始终苛刻,你在每次见他的时候都会提前做好被批评的心理准备,如果某次他破天荒地表扬了你,你一定会喜出望外,比被其他人表扬更开心。同样,一位老师平时总是对你和颜悦色,突然一次批评指责你,你会感到格外的失落。可以说,尽管是同样程度的批评和表扬,由于你的心理预期不同,对你产生的影响也就有了天壤之别。对于那些一味赞同你的人,他们的赞同已经变得习以为常,你也很难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但是,那些批评你的人最终转为赞同你,却能大大超出你的预期,让你感受更多的乐趣。


谁都不会喜欢虚假的赞美,总是渴望对方发自内心地、不抱任何其他目的地认可自己,而经过努力地说服对方而赢得的认同显得更为真诚。大家都没少听过“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一格言,对于一味的赞同乃至奉承,多数人还是能有所戒心的。而既然对方一开始摆明了反对,那我们就会认为TA没必要为了奉承我们而转变立场,所以这时候对方的认同就更能被认为是真心的认同。


改宗效应更多是面向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既然如此,我们就会更加认真理性地去权衡利弊。例如,在公司的重要决策中,作为一个有理性的决策者,你肯定不能单凭自己的喜好来主观臆断,而是想要追求一个最佳的方案。这时候,一个愿意与你唱反调、并且能给出其理由的反对者,显得尤为重要。在与对方的辩论中,你可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法,使之更加完善,查补原先的缺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你作为个人,能力总是有上限的,而他对你的批评指责,可以拓宽你的视野,启发你的思维,引领你走向成功。而一个始终和你唱反调的人,却未必能够真正成为你的助力,因为你总归只能作出一个决策,不可能双方的分歧都得以消解。甚至,在你看来,他可能是出于其他目的故意刁难你。只有那些跟你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并最终与你达成共识的人,对你与你的事业的助力最大。



如果能运用好这一效应,对你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助益。作为领导者,要学会接纳不同的意见,而不是只接受奉承、打击批评;在日常交往中,活用改宗效应,比起一味奉承有时能起到更好的作用,让对方更信任你也对你产生更多的好感。当然,怀着一颗真诚的心,而不是把赞美变成一种话术、一种技巧,才能更好地拉进与对方的距离,取得事业的成功。


参考资料:

[1]智库MBA:改宗效应、阿伦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