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作为一种基本情绪,它的存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作用、有价值的。《头脑特工队》中的怒怒是一个暴躁大叔的形象,他总是很难保持冷静,容易被激怒,会为一切自认为不合理的事发怒。但是他总是在主人茉莉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时候挺身而出,为茉莉积极争取她应有的权利,使之得到公平的待遇。
然而,人们却总是害怕“愤怒”,常常压抑愤怒。生气的时候常听到的劝说是“不要生气”,也有父母会教导孩子说“忍忍就好了,不要和别人起冲突。”慢慢地,孩子逐渐接受了“愤怒就是错误”的观点,感到生气总是会先反思自己为何不能保持镇定,随后想办法压抑情绪、学会隐忍,以为不将负面的愤怒情绪外露才是真正的强大。
但愤怒作为一种基本情绪,长期被克制和压抑容易积郁成疾,这些未被处理的情绪一旦积压到一定程度,就会以更加恶劣的方式反作用于己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蛤蟆先生正是“不会生气”的温顺人,当他备受责难时从来不会发脾气,也不会对他人表现愤怒,而是心生愧疚,认为是自己的错误,然后进行自我批判,因此陷入长期低落的情绪之中,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并且人们似乎总是将愤怒和攻击性行为划等号,认为愤怒是魔鬼,在情绪的波动下会做出一些不合理的攻击性行为。但其实愤怒只是情绪,攻击性行为是情绪向外宣泄的一种方式,是人们为“捍卫自己”可能产生的行为,这并不能和愤怒等同。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生气”,愤怒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体现。当我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自己的边界遭遇侵犯,或因为遭受到不公的对待,需要捍卫自己的权利。正如戈尔曼所言,“愤怒让我们有勇气表达自己、克服困难去达成我们想要的。”
愤怒也让我们了解自己更深层的情感和需求,戈尔曼的“愤怒冰山”模型告诉我们,愤怒下面掩藏着悲伤、沮丧、无力、无助、失望等更为深层的情绪。我们可以经由表面的愤怒向下探索,看到我们真正的情绪和需求是什么。
那要怎么“好好生气”才能不被愤怒裹挟,真正能用愤怒保护自己的边界,满足自己的需求?
坦然承认自己在愤怒
我们总是想要避免“生气”,避免这一令人不适、被视为小肚鸡肠的环节。可强迫自己否认愤怒的情绪无疑是对自己的二次伤害,因此需要坦诚、勇敢地承认自己在愤怒,理解并接受自己愤怒的事实比压抑、掩饰情绪更好。
缓解愤怒带来的不适
愤怒是一种强烈的、不愉快的情绪或情感,常常以令人不太舒服的感受出现,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胃部淤堵、牙关紧咬等,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在愤怒情绪下身体的作战反应,是为了时刻准备好维护自己的边界和安全。所以可以先通过有意识的深呼吸来缓解不适反应,而非顺势而为,否则容易造成非理性的冲突。
追溯愤怒的来源
当愤怒带来的不适稍微缓解后,带着理智去解读愤怒的信息,挖掘掩盖在“愤怒冰山”之下的深层情绪。愤怒相当于自我沟通的桥梁,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所重视的事物,有利于深入地理解内心。你可以通过关注那些导致你愤怒的事情、想法、感觉来找到自己的愤怒触发点。一旦确定了触发因素,就能找到深层次情绪的根源,处理深层次的问题正是解决愤怒的关键。例如,如果对他人给自己的负面评价感到愤怒,底层原因是害怕被认为没有价值,自尊感低,因此需要提高自己的自尊感,培养自信心;如果是别人的炫耀让你愤怒,那需要面对和处理的是嫉妒背后的不安全感。
合理表达愤怒背后的诉求
理解愤怒使人们能够围绕自己的痛苦进行建设性的、治愈性的对话。愤怒作为保护我们的一种情绪,既可以向别人展示我们的态度和立场,也可以有效维护自己的边界,更为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保护自身的利益。当你真正理解自己的愤怒来源后,尝试用较为理性的方式去表达愤怒背后的诉求,尽量以非敌对或攻击的方式,比如:“请你尊重我”;“我想要得到重视”……这样的方式比激烈的争吵、打架、冷战等形式更加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增进彼此关系。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愤怒其实并不是“暴脾气”“脾气差”的代名词,它是自我的保护屏障,是进行自我沟通的桥梁。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意义,应该允许每一种情绪的流淌,包括愤怒。愤怒不是毫无缘由的情绪冲动,它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反应和情绪表达;并且愤怒具有某种认知性以及评价性内容,那些不被理解的“愤怒”允许我们去了解、去感受心灵的构造。所以,下一次,请“好好生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