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好像已经是校园里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生活。一位朋友曾和我夜半苦诉:
“周围有太多优秀的人,竞赛优异、实践优秀、成绩拔尖……不仅在学业上难以望其项背,朋友圈里也常能看到别人鲜活丰富的日常,外出游学、爬山登顶、马拉松体验……而自己却好像仅仅是被时间裹挟着往前走,像个笨拙而沉重的小虫一样在迷茫而混乱的时间线上爬着,当未来的风吹来的时候,迷茫的我仍不知该去往何处,也不知自己的定位在哪……”
不知大家有没有类似的苦恼,不过在谈论她的苦恼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约翰和乔治的故事。
有一对住在伦敦的孪生兄弟,约翰和乔治。约翰25年来一直供职于一家大银行,有一份完全可预测的收入;乔治是一名出租车司机,运气好的时能赚几百英镑,运气不好则入不敷出,甚至赚不回油钱。实际上平均下来,乔治的收入与约翰相差无几,但乔治却总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好,没有约翰稳定。确实,就前面描述的状况来看,似乎约翰的工作更加稳定。
但在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工作稳定的约翰在他50岁的时候失业了——但在银行工作了几十年的他只学会了简单的人事安排工作,所以现在年纪大了再找工作就老是碰壁。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乔治来说几乎毫无影响,他照样开出租,收入和过去并没有太大差别。
这个故事出自风险管理大师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他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越稳定的越脆弱:当一个人越来越依附于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个组织、某一份工作的时候,抗风险的能力就越来越弱,所谓的稳定其实是脆弱的,更像易碎的玻璃。
就像在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之前,所有人都认为天鹅就应该是白色的一样,其实,生活里的“黑天鹅”也并不罕见,除了具体的一桩桩一件件未曾在我们计划之列的事件之外,在如今信息流通如此发达的万物互联的时代,各种新事物蜂拥而至,不同事物也越来越难以预测,不确定性也越来越高。到底走哪条路才是正确的?我应该选择保研/考研到哪个院校?考研还是考公更好?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只有未来的你能给你最准确不二的答复。
无常才是生活不变的规律,在我们掌控之外的事情太多了,产生迷茫、对生活偶尔的灰心与脆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脆弱的反面绝对不是坚强。
脆弱的反面是“反脆弱”的能力。
这是指不仅在意外面前能够承受打击、保持稳态,而且还可以从磨难中获得成长,让自己的能力和内心都更强大的能力。如果过度倾向于追求安稳和规避风险,这会导致经不起一点点变化和挫折,这样的人反而是“脆弱”的。而具备反脆弱能力的人,往往能在风险、压力、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中成长壮大,将外部环境转化为自身优势。
所以既然我们无法消除世界的波动和变化,那么相比于一味追求表面的稳定,不如去勇于接受变化,而要做到这些也并不难。首先要树立危机意识,保持压力源。人体里长期受到外部压力的骨骼会在成长中逐渐增大骨密度和坚硬程度,反脆弱能力也一样,始于一点点的压力,也会随着压力源的持续供给而变得强壮。要多行动,多出去看看,探索世界,这样才能遇见一些新奇的事物,看到一些新的变化,感受不确定性,这样才能提高危机意识。
其次就是要主动试错,“攻击自己”。边做边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既然不知道该向哪里走,那就大胆地选择一条路吧!虽然也许有的选择试错成本很高,但总比浪费时间来的强。要告诉自己,每一次所谓失败都只是在说“你之前的假设是错误的,需要寻找新的假设”的信号而已,它只是一个转折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转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试错成本很高,但只要坚定选择,不断前进,收获也是斐然的。之前朋友提到19级厉云越学长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他就曾从土木专业转到日语专业,在辅修金融学双学位的同时也参加了很多校内外的比赛和活动。他身上的闪光点很多,“反脆弱能力”也是其中之一(PS,指路这篇采访,也许会给迷茫的你带来一些启发)。“尽管放弃巨大的沉没成本需要更巨大的勇气,尽管生活常常呈现非理性的马尔科夫过程,尽管人生确实高度路径依赖,但我一直在尝试尽快找准自己的定位。”
记得前几年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成年人的崩溃是从哪一刻开始的?”评论区里一条回答令我至今印象深刻:“成人世界里,谁不是一边打伞一边奔跑。”尽管有一定的鸡汤嫌疑,但这无疑都证明了同一个道理——想把生活过好, 反脆弱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前人乘船,我亦有帆,愿我们都能与变化共处,创造属于自己内心的强大和真实。
参考资料:[1]刘兰亭,姚健庭,袁嘉淙等.从反脆弱谈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模式[J].安全,2022,43(08):58-63.
[2] 外国语学院:青年当自强——山东大学“吾辈求索”人物专访:厉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