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那些共情能力过强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发布日期:2024-06-27    作者: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你是否曾有过这种感觉:


当身边的人陷入负面情绪之中时,你常常觉得自己的情绪比他们还要强烈,就好像那已经成为了你自身的情绪一样?


观看、阅读影视或文学作品时,总是“入戏太深”,久久不能从别人的故事和情感中脱离出来?


看到他人受苦,你总想伸出援手,觉得自己该做些什么,即使别人并没有向你求助?


这些都是共情能力太强的表现,即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被他人的情绪磁场所干扰、带动。当然,这不算是一件坏事,适当地拥有共情能力,对人际交往和职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更能够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但每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超过限额的共情就像没了油的汽车,不断轰油门只会对发动机产生损耗——当你不由自主地接受源自外界的负面情绪、并且超出了一定的承受范围时,就会遭到一种“反噬感”,产生不适。


就像拥有共情力的你,或许常常扮演着亲友的“倾听者”or “疗愈师”,有时候尽管自己不情愿,却总是不由自主变成身边朋友的情感导师。当你以很强的共情能力把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纠缠在一起时,往往会感到无比疲惫,因为我们无法总能替别人解决情绪,更无法去控制他人的情绪。


那么,这时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共情力强只是一种人格特质,可能无法轻易改变它,但总有办法和它好好共处。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个人边界意识:当你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侵略”时,需要明确自己的态度:共情不代表全盘接纳。即不要因为拒绝接纳别人的情绪而感到愧疚,你有权利终止每一次让自己不愉快的人际交往体验。


建立人际关系优先级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共情资源”很宝贵,所以更要学会合理分配,将它用在自己真正在意的人和事上: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将身边的人和事按照重要程度分级,并要求自己按照顺序给予自己的共情。例如第一级是自己,第二级是父母,然后是伴侣、好友、同学,依次类推......明晰的人际关系层级,可以让我们有意识地去调整共情使用的比例,在维护关系的同时照顾的自己的情绪。



另外,敷衍式共情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选择。简单来说就是要尊重他人“情绪”,放下“为他人解决难题”的情结。这意味着需要认清自己的能力,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能做的只是倾听而已,而且既然能够让当事人产生负面情绪,那么不难推断出这个事情/问题大概率是不好解决的。面对别人如惊涛骇浪般的情绪,不跟着陷进去已经是万幸,又怎能总可以做到“救赎对方”呢?


这里说的敷衍式共情也不是真的敷衍,而是一套帮助朋友更好获得被倾听感的话术。你可以尝试重复对方的最后一句话,简单地回应一些疏导情绪的句子,例如:“嗯嗯,支持”、“确实,你说的对”、“我太懂这种感觉了”、“对对对,这太让人/难受/沮丧了”。


又或者通过提问的方式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你准备怎么办?”、“他为什么这样?”、“怎么能让你好受点?”,这个时候,你只需要倾听就好了,因为这些问题,往往在倾诉者心理已经有了答案。如此一来,这样的提问既能帮助处于强烈的情绪中的对方梳理思路,而且又避免了让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共情中。



理论上讲,被共情影响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既然不可能“不被影响”,那不妨看看自己是怎么被影响的。所以,下次在倾听时,可以分出一点点心思来追踪自己情绪和心态的变化,即:ta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是什么情绪?


共情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你能够清晰地检测到情绪的流动时,也就更能掌握控制它的能力。只有当我们真正找到了自己,才能更加发自内心地去感受这个世界,不让自己的人生装满别人的负面情绪。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始终要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参考文献:

[1]徐皓洋. “助人”先“自助”:一线社会工作者自我关怀与共情疲劳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