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小编在网上看到一个很值得推敲的帖子:我的父母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和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向他们倾诉烦恼,烦恼就会加倍。
乍一看我对于这句话略有不解,都说快乐经过分享之后就会变成双倍的快乐,怎么会因为和父母分享之后消失呢?深入读完这篇帖子后我终于理解了楼主写下这句话的原因:
“带父母去旅游,去大城市,他们会点评说:不就是一点儿高楼吗?带他们去海边,他们会点评说:不就是一点儿水吗?总之,点评所有内容的统一句式是:不就是一点儿XX吗?我小时候可没有你这么好的条件,所以你更要努力学习了。”
“给父母买礼物,他们会说:这个东西有什么用,一点都不实用,你都不知道父母挣钱有多难,不如把这些钱花在学习上。”
“跟他们分享任何好笑的笑话,他们都不会听我说完,只会在我讲完话之前把对话变成一节价值观教育课。”
……
作为孩子,我们也都能理解,这些爸爸妈妈们并无恶意,也大概率并非存心要让孩子们难过,他们只是对子女充满了朴素的美好期待,想让其更加努力地生活,过上更好的日子罢了。
但看完这些描述,小编也对开头那句话有了更深的共情,因为小编作为有二十多年经验的“资深子女”,深深地理解作为子女处在上述情况中是有多么无力和难过——我费了好大的心思只想让爸爸妈妈开心一点,但他们却一直在泼冷水,这实在是太让人难过了。
在今天这样的节日中,很想问问各位含辛茹苦的爸爸妈妈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可曾有过无意之间的“泼冷水”的经历吗?
是的,现在在网络和社会上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此种现象的讨论,那就是 “扫兴的父母”。
“扫兴”指的是父母的言语带有消极、沮丧和不满的色彩,给孩子带来压抑和沉闷的感觉。比如说当孩子告诉父母他考了99分、超过平时成绩的好消息时,爸爸妈妈非要问他那一分丢哪里了?是不是知识点掌握得还不够多、不够准确?下一次要努力考100分……
父母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他们不希望孩子因为一点小成绩就骄傲,但是日复一日下来,会让孩子很难从心里认同自己的成就,而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变得消极、情绪低落,甚至丧失对生活的热情。
心理学上有个名为“暗示效应”的词语,说的是人会无意中接收其他人发出的信息,从而做出与信息相对应的反应。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最信赖和最亲近的人,因此,他们会更容易全盘接受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直至植根到心底。如果孩子总是在类似的打击中成长,不停接受负面暗示,就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而当孩子长期受到压制和否定时,父母的那些“无意的”评价标准就会被内化,即使在成年后,这种习惯性否定的态度也会不时地侵扰他们,让他们始终不满意自己的成绩。
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爱我,但或许有的时候,你们的爱换一种表达方式,也许更能拉进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对我的长期发展更好。
或许,你们可以不要再在无意间地打压我,并且能够发现我的闪光点吗?或许我做得确实不够完美,但我已经在很努力地进步了,我想得到你们的认可,有了你们的鼓励,我想我前进的步伐会更加自信的!
或许,你们可以更有边界感一些,试着尊重一下我的隐私好吗?我知道你们都是为我好,但随着我年龄的长大,请相信我已经有了一些自己对自己负责、自主做选择的能力,你们对我隐私的不断窥探反而会让我感到不适,让我对你们有点害怕甚至想远离。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或许你们可以学着去倾听我的话语,让我把话说完好吗?当我感受到我真的被你们理解了的时候,我会真的很开心,我会感觉到我终于被看到了,而且在这之后我也很乐意接受你们给出的建议和经验。
今天是关于母亲的节日,心心祝所有母亲节日快乐,也祝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能够得偿所愿,但相比起这些,孩子们能拥有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想必也是所有爸爸妈妈们共同期盼的心愿。
愿屏幕前的所有父母都不再是“扫兴的父母”,也愿所有的SDUers不被扫兴。
参考文献:
[1]程思远.不正确的心理暗示造成了部分当代大学生的颓废[J].科技经济市场,2015(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