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4 当对方带有情绪的时候,怎么沟通?
首先要共情,情在前,理在后;第二要有相对的共同空间;第三要把潜意识意识化;第四再提出合理化建议;第五是展望未来和提出计划。
一、共情
1.非批判性的语言。有时候家长来咨询的时候会说,“你看这孩子在家里一句话也不跟我说,为什么来了之后就愿意跟你说?”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不要批判,不要说对和错。对和错是我们大脑思考出来的结果,对方不一定认同。
2.共情一定要去真实地反映当下的感受。比如对方不能接受你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你这个态度让我觉得很无奈”,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感受,这样就特别容易进入到共情的状态。
3.沟通的时候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要找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很多孩子说“我记忆中温馨的时候是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这种安全的环境特别有利于沟通。
4.要有相互尊重、抱持的态度。要把想法放到一边,有一个抱持的态度。就像前面所说的,原来10个人里也不会有相同的想法,原来大学老师并不比重性精神疾病病人对情感的链接更好。当我们放下这种讲道理的这种想法的时候,其实就有了抱持的态度。
二、相对的共同空间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里面有很多非语言交流,比如说微笑、动作、眼神交流等。给大家讲两个共同空间的具体情况,一个是“原初关注”,一个是“热恋”。
“原初关注”是什么?是孩子出生之后,妈妈对孩子最早的关注,是我们对生命本身的一种关注。我们在进行家庭治疗团体时候,很多家长说,“我现在跟孩子没有办法去交流了”,我们会和这些家长做一个原生家庭记忆大道的练习,从怀孕和生孩子的时候开始回忆我们都会问相同的一个问题:生下孩子的第一眼,你对这个孩子有什么祝福?无一例外,祝福都是说希望孩子健康和快乐。这就是我们最早的原初关注,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是快乐和健康。原初关注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爱,。母亲对孩子那种生命的交流,是在共同空间的交流,创造了一个共同空间。女同志在这方面有天生的优势,因为跟孩子之间会有这样的交流。
热恋的状态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很多恋人在一起的就真的好像旁人都无所谓,好像就只有他们两个人一样,他们创造了一个随身携带的一个空间,那就是共同空间。
三、潜意识意识化
潜意识意识化是我们心理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大家知道,我们的意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在交流的过程中,非语言的很多东西其实都自于潜意识,我们不知道这些非语言是怎么会出来的。我可以控制我说什么,但是我可能控制不了我自己的表情,控制不了我自己的情感流露。所以潜意识的东西是也是非常需要沟通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的。
举个例子:在沟通的过程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对方突然非常愤怒,但对方不觉得自己愤怒。这时候要把潜意识来意识化,可以这样说:“我觉得好像你对我有一些情绪,我不知道这个情绪来自于哪里,我觉得你好像有点愤怒,有点无奈。”然后他可能会说,“我是这样的感觉吗?哦,我刚才在那边无端无故被人骂了一顿,所以我现在确实可能有点情绪。”这就是把刚才沟通中不能理解的那个成分意识化了。
那如何去做到的这部分?第一要培养我们对关系的觉察:我跟这个同学到底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张的吗?第二要把这个感觉直接表达出来。在沟通中,我们这样直接的表达也可以让对方感觉到安全,让对方也有勇气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第三要用好奇的态度去探索和询问。好奇的态度可以让我们在沟通中形成很好的共情,能够让对方感觉到我们真的是在链接,真的是要把那些不同的想法慢慢地走向趋同性。
四、合理化建议
一段对方情绪不好的沟通中,最后我会给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你看我跟你了解了这么多,我觉得哪些东西是我能想到的,哪些东西是我能做到的,我给你一些建议,当然还有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
五、展望未来和提出计划
最后希望跟他一起来展望未来和做出合理的计划和改变。
Part5 我们要做的个人成长
一、正念练习和关注于当下
正念练习是什么?是不加批判地去关注于当下,它起源于东方的禅和佛教。练习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画面来表示的话,结果就是我们像坐在一个瀑布后面,坐的时候是比较放松的,我们大脑中的想法,包括前面提到的不断蹦出来的一些道理、想法,还有对未来的计划、打算、分析、判断,“他是好的,我是坏的”,“我不行”……这些想法就像眼前的瀑布一样在不断地流动,但是你不会被某一些东西所干扰,可以对我们的意识流有一个觉察。正念是需要练习的,练习的方法就是关注于当下。
这是指关注自身当下的东西,比如说关注当下的呼吸,当下我们坐在哪里?跟谁坐在一起?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色彩?给了我什么样的感受?当我们集中精力关注于当下时,我们大脑中负责思考的部分,慢慢就变成了一种道理和想法,在我们前面流动,我们就可能不会被这个东西所干扰。
二、感受与思考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觉得思维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很多人都说是是我们的朋友。举个例子,在这个房间里,我们一群人坐在一起,我看A穿得很少,我觉得他挺冷的。“我觉得他挺冷的”大家觉得这是我在思考还是在感受?就像“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一样,实际上我没办法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冷,我的皮肤没办法感觉到他的皮肤的冷热。虽然我们俩在同一个空间里边,但他是男同志,可能12度才觉得冷,而我作为一个女同志可能20度就觉得冷了;他如果瑟瑟发抖,有可能是因为他见我长得太凶了,害怕得发抖。所以我没办法评判他到底冷不冷,“我觉得他冷”这是一种思考。再比如,我一见B就觉得这个人特别善良,这是感受还是思考?但其实这个人是个骗子,他接近我,对我特别好,让我觉得很温暖,我就信任他,把他当做朋友,评价他很善良,但他就转头就把我卖了。所以说我觉得他很善良,是一种评价,是一种思考。很多妈妈来医院之后跟我说,“这孩子特内向,不善与人交流”,这是妈妈的思考对吗?但妈妈觉得这是真的,说难道我感受不到我的孩子是内向的吗?但其实,她真的不一定知道。
我工作1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重型精神疾病房里面,发现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我们不觉知的东西。比如说我看到C穿了黑衣服就觉得有点不舒服,觉得他想害死我,看他一眼我就知道他不喜欢,看我不顺眼,就想害死我。这是我的一种想法对吗?精神科叫做“被害妄想”。这确实就是一种想法,但是我把他深深地认为是我真实的感觉了,我已经把想法当成真实的世界了,所以我生病了,没办法跟其他人再去做深一步的交流和沟通了。
通过这些你会发现,我们思考出来的东西既不是我们的朋友,也不是我们的敌人,所以我们才要去观察它。如果一个妈妈不观察自己的思考,就完全认为“我孩子是内向的”,那你会发现这个孩子会越来越内向。所以我们要去觉察的这个部分。
三、目标和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中要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比如善良、包容、尊重、理解、支持,温和地对待别人,不评价别人……这些都是一些非常优秀的品质,在沟通中都非常重要。所以在健康沟通中,我们要坚持我们的善良,坚持我们的宽容,坚持好好地对待别人,要有一颗爱心去对待别人的这些东西。这看起来是对别人,其实是对我们自己良好素养的培养。
我们在团体中做过一个练习叫做“三件事儿”:写下你今天做的三件日常事件,然后从中挑选一件,想一想哪些资源、人员、设施、系统或政策才使得这件事成为可能。比如喝茶,你会发现喝茶需要茶叶,茶叶需要种植者;需要茶杯,茶杯需要工人;需要水,水需要水源,水源需要安全检测系统;需要热水,需要热量,需要电力系统;喝茶需要椅子,需要有一个地方喝茶,需要建筑,需要交通,需要警察,需要公路,需要汽油……你会发现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跟所有的人都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没有一个人是独立存在的,我们所有人要生活下去,都是直接或间接和很多人有关系的,他们可能不是你所在团体中的一员,也可能不是你认识的人,但他们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我们很多做完这个练习的人都说“我觉得真的很开心,我以后要好好对待每一个人,他们可能都在生活中帮助了我们”。这就是仁慈心的培养。
Part6 Q&A
Q:沟通能力是先天形成的,还是能够通过不断的努力提升的?平常注意加强哪些训练才能够做到更好的沟通?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进行这样的训练?
A:这个问题特别好。沟通确实有一部分自于我们早期的客体关系中,会影响我们与人的链接,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相对共同空间,有些人很容易进入到那个状态,很容易跟别人共情,因为孩子早期跟父母的链接关系会对成人之后有影响。但这个只是一个基础。我们都是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这些是可以后天训练的,不然心理咨询也就没有意义了,直接做个人格测试就完事了。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没法跟他们交流,他们就是不接受,但后来慢慢在工作中发现,交流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共情能力变得越来越强,现在可能两三分钟他就愿意交流了,所以怎么去做情感互动这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甚至是你的呼吸,比如在治疗中一些情感特别细腻的时候,你是不是要屏住呼吸,包括你动作的频率、眼睛要不要看着对方……这些都是后期可以训练的。
有的人你会觉得他天生就非常容易和别人沟通,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冷但实际非常想去交往,这里有先天性的部分在。但我们很多人都是从社会上、从相互之间不断学习、提高沟通能力的,沟通能力的普及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我们在做家庭治疗的时候,经常会发现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发生变化了,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话。前面我们提到过忘记了初心这一点,所以我们在治疗中会问父母他们的初心是什么,父母说开始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上小学之后希望得学习好,最起码班里前1/3,上初中之后说要考重点高中……然后沟通就变成这样了,已经忘记了初心了。当我们意识到这件事情,他们再回到初心的时候,关系立马就有了变化,所以沟通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总的来说,先天是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人都有对情感的感知能力,所有人也都有沟通的能力,只是有强有弱,有些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Q:有一些人,我很想和他们沟通,但是他们很抗拒讲具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情绪,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具体的方法能够让他愿意聊聊?
A: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带有情绪问题的沟通。一开始,你可以直接共情式地问他,“我觉得你非常抗拒我,这让我觉得很无奈,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如果他没有反应的话,你要想想是不是在共同空间里要把速率放慢?一般来说对方肯定会有反应的,没有言语反应,也会有躯体反应,比如他会觉得烦躁,这时候你就跟他一起待在那个地方就行,沉默一会儿。一般来说他不会立马离去,除非是有很强烈情绪的时候。慢慢的,他会评估你,看到他那么烦躁你都没有离开,一直关注着他,他会觉得这个人、这个空间是安全的,这时候你再慢慢说,“我是希望能有一些交流的,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我可以保证遵守保密的一些原则,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和我多说一点?”如果他还是有阻抗,可以用最简单的非语言的东西帮助他。
Q:有的人确实不善于沟通,表达能力特别差,很多事情憋在心里不知道怎么说,这样的情况怎么激发他?因为沟通一定得是双向的,如果只是一个人在说,另外一个人只是听着,就形不成沟通。
A:这种情况可以用框架式的沟通。比如直接让他来打个分,情绪非常不好是0分,非常好是10分,通过这样的打分知道他到底处在什么情绪状态。同样的思路,如果想了解家庭中发生了什么,也是按照框架式的思路一点点询问,对方慢慢会透露一些,当打开话题之后,还是要慢慢往共性的空间走。只要捕捉到对方的情绪,真正的沟通就可以开始了:“你刚才跟我说的这个特别好,我也特别感兴趣,你能具体说一说吗?”“你在说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你好像有点难过,这个难过的地方你愿意说一说吗?”如果还是很抗拒,也可以通过示弱的方式来激发,“你一直没有给我反馈,我在这里很不安,我很紧张,也不知道该不该结束对话”。
我有些偏重的病人,来了之后基本上就是沉默,但我这样表达之后他们都还是愿意反馈的,他会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觉得真的没有感受。这时候你可以肯定他,“没有感受其实也是一种感受”。当他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时,就会愿意开始说了。他不可能完全没有感受的,只要你去观察,就会发现他有情绪、有感受,问了之后也还是能说的。因为他不说可能是心理上的原因。所有人他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志,特别是有情绪问题的人,紧紧地抱着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不出来,他不出来,你也你进不去,所以要引导一下,情绪出来了,沟通也就没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