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百科

【山大幸福课】沟通中的技巧文字稿(上篇)

发布日期:2022-02-21    作者:主讲/杨楠 整理/孙浩令 插图/栾雅喆    编辑:许奕清    浏览次数:

去年11月,“心理医生讲健康”系列讲座一经推出后,受到了很多同学和老师的好评,也有同学在后台留言,惋惜没有听到讲座内容。为此,我们整理出讲座的核心内容,让你在错过太阳之后,不会错过星星。

今天的讲座是由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副主任杨楠老师带来的《沟通中的技巧》。如果你遇到过对方陷入情绪中无法沟通的情况,或者想融入某个集体但是融入不了的情况,那这个讲座的内容你一定不能错过。

篇幅所限,今天主要介绍前三部分,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网站内容哦~

 

Part 1 为什么要学习沟通技巧?

对方有情绪的时候,无法沟通

很多家长来找我,说:“你看看我的孩子情绪不大好,我觉得我根本没有办法去跟他沟通下去,他情绪越不好的时候,越把自己自闭起来,就是不愿意沟通。”情绪不好的时候,周围的人想跟他沟通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但其实情绪不好的时候是很最需要沟通的时候,如果我们掌握不了方法的话,就无法去沟通,会形成恶性循环。

想融入宿舍但融入不了时影响情绪和人际关系

很多学生经常会诉说这样的事情:我觉得跟人交往特别紧张,特别想跟同宿舍的人融合在一起,但是跟他们交流的时候,我就在那听,插不上话,也不知道说什么,说完了之后也很紧张,我觉得已经影响了我的情绪,影响了我的人际关系。

被排斥感和被疏离感会导致抑郁情绪

很多人,当他们认为沟通不畅的时候,内心里会升起被排斥感、被疏离感,会觉得自己是不是被排斥、被欺负,觉得自己在这个团体中是不被尊重的,价值感就会减少。价值感减少的过程中,很多人慢慢就开始出现大量的抑郁情绪。

为了增强合作

比如我们发现在临床中,很多夫妻两个来咨询,都是为孩子好,家庭责任感都很好,但是一沟通就吵架,孩子的教育中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为他们的沟通没有有效性,没有办法实行家庭的功能,没有执行力。

Part 2 关于沟通的心理学知识

沟通的方式

包括语言沟通、文字沟通、动作沟通(包括非语言的动作、眼神等)。除了语言以后,动作其实在沟通中占了很大的比率。

沟通对象都有自己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

我们要承认,在沟通的过程中,对方到底有什么样心理的反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这在沟通中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而这些我们是很难去了解的,所以我们的沟通中其实是有一些盲区的。

沟通过程中是带有情感和认知的

沟通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沟通,还带有一些情感和我们自己的认知。比如我跟一个孩子做沟通,因为他的认知水平肯定跟成人水平不一样,那我跟他说的内容和说话的方式就要进行调整,会把认知的过程进行一些处理。注意的过程也是这样,如果这个人心不在焉的话,他直接没有跟你沟通的意愿,注意力没有在这里,那沟通肯定是有问题的。

沟通过程受到既往经历的影响

沟通的过程中,不管是动作、语言、文字,都是要通过大脑处理的。我们知道,心理是大脑的一个功能,大脑是心理的一个器官,既然是器官,它就有自己特质,就有自己的一些处理问题的特殊性,或者说规律性。我们发现,大脑在接受各种刺激的时候,不仅要跟当下的刺激源连接,跟既往的经历也是有联系的。特别是涉及到感情、情绪的时候,我们不能分清楚是当下对方给我们的情绪,还是我们以往的经历带来的。沟通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处理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是处理当下的一些问题,也可能是过去的一些问题,所以说每一个沟通其实都是无数的情景在共同努力的复杂过程。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沟通中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是在不同的需要范围之内,有的人可能是生理需要,有的人可能是安全需要,还有的人可能是社会需要,如果我们在不同的需要之间沟通,就会出现问题。比如青春期之后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经常会出现问题,孩子会说,“父母说话为什么不能好好说?他们为什么不能尊重的想法和意愿?我想去做这件事情,我要这样做?”家长会说,“他只想做自己想做的,现在学习成绩这么不好,将来能养活自己吗?”然后他们之间就发生了矛盾。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做?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会让孩子去了解,父母那一代人生活的背景不一样,他们小时候有可能大部分需要都是在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方面,而战争年代安全需要更多。我们现在的孩子从小没有这些,生理需要被完全满足了,所以可能更早地向其他方向发展,比如社会需要、尊重需要,甚至有些孩子很早就开始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时候家长如果不断去告诉“你要生活下去,你要生活下去”,而他寻求的是“我要被尊重,我要有价值”,那这样的沟通其实理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需要去接纳这个现实,比如让孩子想想爸爸妈妈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知道那时候他们兄弟姐妹多,他们的父母是怎么教育的,孩子理解和接纳不一样的部分之后,沟通就有了方法,开始变得有效了。

Part3 沟通中的一些现象和应对技巧

现象一:不站在对方角度的沟通是无效的。

一个故事:

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头猪共同生活在一个栅栏里。有一天主人要把猪带走,这时候猪就开始大喊大叫,不断地喊叫。牛和羊用不屑的眼光看它,说,“不就是把你带出去吗?你为什么情绪这么激动?”然后猪说了一句话:“主人把你们带走只是想要你的羊毛和你的牛奶,而把我带走是要我的命。”

在这个沟通中,开始是非常没有效果的,是相互不理解的,牛和羊没有办法理解猪,没有办法理解它为什么大惊小怪,为什么要这样。然而当猪告诉它们彼此之间的不同处的时候,沟通就变得有效了。所以在沟通中我们要看到彼此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度,需要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看。我们在和小时候受过创伤的孩子工作的时候,他们一开始的时候经常会说,“你没有感同身受,你为什么要这样跟我说?你讲这些道理我都明白,但是我做不到。”要让沟通变得有效,我们要了解这个人创伤背后的大量信息,比如是什么样的创伤,他在那个年龄阶段是什么样的感受,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要去尊重他跟你不同的那部分。

现象二:我们对同一件事会有自己的投射。

又一个故事:

有一艘船在海里航行,船上有5个人:一对恋人,一个老人,一个水手,恋人中男方的男亲戚。航行过程中突然遇到了暴风雨,船沉了,他们分成两组坐救生艇逃生:一组是老人、女孩和水手,另一组男孩、男亲戚。经过在海浪上的挣扎,老人这一组停靠到了一个小岛上,安全了下来。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女孩感到特别难过,说,“我很担心我的男朋友,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很担心他,特别想去找到他。”但是女孩没有办法独自在大海中航行,于是就去找水手,想让他带自己去找男朋友。水手一开始说不行,说大海里航行太危险了,如果出去有可能风浪会再次把他们淹没。女孩还是苦苦哀求,这时候水手提出了一个很过分的要求,说如果女孩答应了,就冒着风险帮助他。女孩听了之后特别纠结,就去找老人征求意见,老人说,“孩子,随你的心愿去吧。”听了老人的建议,女孩做出了决定,同意了水手的要求。后来经过了一番辛苦,他们在另外的一个岛上找到了她男朋友,女孩特别开心,还把整个发展过程都跟男朋友说了。男朋友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告诉女孩说,“我觉得非常生气,我很难过,我们暂时要分开一段时间,在我还没有情绪平复之前不要再见了。”女孩听了之后很伤心地在独自哭泣。男亲戚看见了这一幕之后就过来安慰女孩,说“在他回心转意之前让我来照顾你吧。”

现在,请大家对故事里面涉及的5个人物,按照喜欢程度,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排序,最喜欢是1,最不喜欢是5。
 其实这是一个投射性游戏,我们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情绪和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投射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在很多团体中做过这个游戏,发现10人以下的团体基本上没有一样的,基本上一个人一个样子,10人以上的团体可能会有相同排序的,比如15人左右的团体,会有一两对一样的,但不会超过三对。你会发现,大家对自己的排序都有不同的解释,即使是职业相同、年龄相同、学历相同、有些经历也相同的人,排序也不一样,因为大家会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对情感的理解投射到故事中,所以排序还是非常不同的。所以说我们要在一个沟通中找到共同的点,真的是非常困难,因为我们的大脑要处理的问题特别复杂,排列组合特别多,所以想法千差万别。所以我们要允许不一样的想法存在,如果对方跟自己有一样的想法,那是一种惊喜;但如果有不一样的想法,那也是很容易的情况。当我们允许了不一样的想法存在的时候,沟通就变得非常顺畅了。

现象三:过分用讲道理的方式沟通会阻碍情感链接。

我们在ACT团体中有一个活动“结对分享”,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静默练习,大致过程是:两个陌生人,在静默一分钟的过程中,和对方眼神对视,要求以关注的、欣赏的目光去看着对方。这个练习带给参与者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挑战规则和规矩:我们知道,在生活中,因为规则和规矩,我们会有很多经验性的回避,这些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但其实规则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要跟规则走,但不能让它把人生变得僵化,比如“我的人生目标是高考一定要考好”,这是一个规则,但这样的规则没有动力。再比如,我们认为和陌生人一直眼神对视是不礼貌的,但做完这个练习,你会发现对规则有了一些新的理解,规则只是规则,而不是完全和想法融合。这个练习带给参与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让大家用非语言的方式产生一些情感链接。

我们在一般人群、重性精神疾病的病房中都做过这样的练习,大家可以猜一下,这两组人群在对视的时候,哪组链接的程度更高?很多人都认为是一般人群,我自己原本的规则和认为也是这样,因为他们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更注重情感的感受。但实际上在做的过程中真的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在时间比较短的时候,有些重性精神疾病的病人的链接更好。很多人做完这个练习之后说,“我真的很信任对方,我觉得特别好,我觉得我跟他在一起特别安全,他特别真诚”。当然他的表达可能心智化水平低一点,但这种表达非常多。而一般人群中表达得稍微少一点,“我觉得我们以前没有这样的机会在一起,现在有这样机会在一起,我觉得真好,觉得是很熟悉的感觉。”这两种表达,第一种的情感更浓烈了一点。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在做情感链接的时候,不是越会讲道理的人,情感链接就越好。不是认知程度越高、大脑思路越多的人,情感链接就越好。所以在沟通的时候,如果过分讲道理,那也有可能会阻碍我们的情感链接。

现象四:感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扬时,大脑会自然分泌出愉悦的激素。

我们还在团体中做过夸人练习:一组10个人左右,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人。大家围成一个圈,依次有一个人坐在中间,其他人在他耳边悄悄说一句好话,比如“你长得真好看”“说话的声音真好听”“我特别喜欢今天早上你穿的衣服”“我觉得你眼睛特别有神”。

因为是悄悄地说,所以周围人听不见他说的话,我们不知道他大脑中发生了什么。但我们可以看见他的表情,会发现都是嘻嘻嘻嘻,非常开心。那是发自内心的开心,那个表情是由内而生的,真的是世界上最灿烂的笑容。这说明我们大脑在感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扬的时候,自然会分泌出很多愉快的激素,这是大脑自然而然出现的一些现象。


现象五:当说话的人注意力在自己身上的时候,需要先吸引注意力然后再沟通。

在心理咨询中,有这样一类人,当我问“你有什么问题”之后,他会不停地说,比如我对象对我不好、怎么对我不好,对象不了解我、不爱我,什么东西都不帮做,还抽烟喝酒,也从来也不带孩子玩……他开始进入到这种状态,源源不断地去说这些事情,根本就打不断。因为他的注意力完全没有在你身上,都在自己身上,在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时候的沟通是没有效果的。

遇到这种注意力完全没在自己身上的情况怎么办?就要用注意力吸引的方法,暂时用一种混乱的技术打断他大脑中自己固有的思路,打断之后再慢慢给他一些新的你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不同的思路,他慢慢就可以接受了。比如你跟他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上面的下面的左边的右面是哪里?你哥哥的弟弟的爸爸的姐姐是谁?你妈妈的爸爸的哥哥的姐姐的妹妹是你的什么人?”他会说不知道、想不明白。但慢慢地,当你问这些问题之后,他慢慢地就沉寂下来了,就停着不说话了。过一会儿之后我们再给他反馈一下,比如“整个过程中,我觉得你的注意力好像完全在被某些东西吸引了,好像我就变得不存在了。”给他一些这样的反馈。

现象六:肯定化技术也能把沟通引到一个轨道上。

我有这样一个病人:他是一个老年人,经常说身体疼,做任何查体都没有情况,但他不断地说胸疼、身上疼、胳膊疼……每次跟他交流他都在这样说。这样的在病人沟通的时候确实非常困难,因为即使你告诉他说“你的检查结果没有问题,你的身体不用担心”,他也不能接受,完全没有效果。

这时候就要使用肯定化技术。怎么肯定?我们知道他很疼痛,所以就可以说,“我知道你感到非常疼痛,我知道这个疼痛确实很影响你的生活,你能再跟我说一说这个疼吗?”为什么要确认这个疼?当你真心确认他的疼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有人知道我疼了,有人知道我很难受了,情况就会有奇迹般的好转。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用在这种感受压抑很深的人群中,还可以用在创伤的人群中。比如很多受到校园霸凌的孩子,他说“那句话我很生气,很难过,久久不能忘怀,我很痛苦很委屈。”这时候如果只是跟他说“这个事过去了,那个人的错已经过去了,你忘掉了吧”,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对他来说接受是非常困难的。这时候就要用肯定化技术,告诉他,“那个时候你确实受到了委屈”。当你跟他这样说的时候,很多孩子会反馈说“我知道我确实受到了委屈,我知道其实那个委屈慢慢也会过去,生活也会继续开始的。”当你肯定他的时候,肯定他的感受,他得到了肯定,自己也开始往前看了,就有力量往前走了,这就是创伤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