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百科

【X说】非暴力沟通(上)

发布日期:2019-05-17    作者:崔玉婷    编辑:崔玉婷    浏览次数: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辨,

在离开前,我想问,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在我说与听的时候,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

我心里有话要说,那些话对我如此重要,

如果言语无法传达我的心声,请你帮我获得自由好吗?

如果你认为我想羞辱你,如果你认定我不在乎你,

请透过我的言语,倾听我们共有的情感。

——鲁思·贝本梅尔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因为言语、沟通而发生的不愉快,并且往往发生在熟悉的家人朋友之间。你没有恶意,但对方却因为你的话受到了伤害;原本是轻松的氛围,但听了对方的话后心情变得复杂。究竟是什么,使我们明明想表达爱,最后却互相伤害呢?“非暴力沟通”的提出者马歇尔·卢森堡的话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曾因为心情不好对家人朋友口不择言、恶语相向?是否曾不经大脑、随意说话后悔不已?是否曾因讲话而伤害了一段关系或者被伤害?我们本身没有恶意,但在交流过程中可能选择了错误的沟通方式,这些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对于这些方式,马歇尔·卢森堡将它们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1. 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在看到他人的行为或听到他人的表述后,我们往往会立刻代入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我们可能会评价别人“你太自私了”“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这就是你的错”。站在别人的角度听听这些话,你会马上明白为什么别人会不开心。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我们没有权利指责和批判别人。

2. 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我们经常会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不管你是否喜欢,你不得不……。显然,这种表达方式将行为的产生主动选择变成了被动接受淡化了个人责任,将责任推向第三方。“你让我”也是我们常用的短语,比如,“你让我伤透了心”,这种表达方式表示行为的发生不是我主动自愿只是因为你的要求我才去做的或许行为的产生源于我们自己,情感也发自内心然而这样的表达方式却让我们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拉远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3. 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尤其是作为父母或者师长,他们往往会希望孩子可以服从于他们:你必须……,因为这是我说的。然而这样的方式往往不会起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引发逆反行为。

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为了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马歇尔·卢森堡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究竟“非暴力沟通”是什么?我们下周再见!


参考文献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1.


X说】

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些心理上的小困扰,【X说】想与你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感受生活中的“小麻烦”。

在未知的人和故事中或许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每当到达故事的结尾,【X说】希望与你一起完成一次个人的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