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辨,
在离开前,我想问,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在我说与听的时候,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
我心里有话要说,那些话对我如此重要,
如果言语无法传达我的心声,请你帮我获得自由好吗?
如果你认为我想羞辱你,如果你认定我不在乎你,
请透过我的言语,倾听我们共有的情感。
——鲁思·贝本梅尔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因为言语、沟通而发生的不愉快,并且往往发生在熟悉的家人朋友之间。你没有恶意,但对方却因为你的话而受到了伤害;原本是轻松的氛围,但听了对方的话后心情却变得复杂。究竟是什么,使我们明明想表达爱,最后却互相伤害呢?“非暴力沟通”的提出者马歇尔·卢森堡的话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曾因为心情不好而对家人朋友口不择言、恶语相向?是否曾因不经大脑、随意说话而后悔不已?是否曾因讲话而伤害了一段关系或者被伤害?我们本身没有恶意,但在交流过程中可能选择了错误的沟通方式,而这些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对于这些方式,马歇尔·卢森堡将它们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01 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在看到他人的行为或听到他人的表述后,我们往往会立刻代入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我们可能会评价别人“你太自私了”、“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这就是你的错”。站在别人的角度听听这些话,你会马上明白为什么别人会不开心。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我们没有权利指责和批判别人。
02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我们经常会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不管你是否喜欢,你不得不……。显然,这种表达方式将行为的产生从主动选择变成了被动接受,淡化了个人责任,将责任推向第三方。“你让我”也是我们常用的短语,比如,“你让我伤透了心”,这种表达方式表示行为的发生不是我主动自愿的,只是因为你的要求我才去做的。或许行为的产生源于我们自己,情感也发自内心。然而,这样的表达方式却让我们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拉远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03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尤其是作为父母或者师长,他们往往会希望孩子可以服从于他们:你必须……,因为这是我说的。然而这样的方式往往不会起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引发逆反行为。
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为了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马歇尔·卢森堡提出了“非暴力沟通”。
究竟“非暴力沟通”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也被称为“爱的语言”,简称“NVC”。生活中,在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最终愈演愈烈,矛盾激化。而非暴力沟通则是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使我们能够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获得彼此的尊重和爱。
非暴力沟通模式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客观地说出观察结果。此时,我们需要格外注意区分观察与评论,若将两者混为一谈,人们将会倾向于听到批评而产生逆反心理进行反驳。鲁思·贝本梅尔的诗歌里很好地传达了观察与评论的区别: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接着,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在日常的沟通交往中,我们很少关注到彼此的感受,我们总是习惯于思考:人们期待我怎么做,而将自己的感受压抑,或者将自己的感受放在行为和语言中表达出来,却很少直接表达。比如我很生气,我可能会大力击打桌子,也可能会提高音量讲话,显得怒气冲冲,但我不会直接说出“我很生气”。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会导致彼此之间产生误会,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然后,要说出是什么需要导致了这样的感受。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第一是认为自己犯了错:我们可能会自责、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第二是指责对方:在驳斥对方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第三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第四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人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不再一味指责他人,勇敢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是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并且,我们要区分请求和命令: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们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人们一般会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自己。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以上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基本模式,总结来讲就是“我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事情,对此我有什么样的感受,因为我有什么样的需要,我希望你可以怎样去做”。举个例子来讲,我可能对正在打游戏的舍友说:“我听到你打游戏的声音太大了,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现在想要睡觉,希望有安静的环境,你是否愿意将声音调小一点呢?”而不是说:“你怎么那么自私,别人在睡觉没看到吗?”
跟大家一起学习了非暴力沟通,我很开心,因为我认为它能够帮助到大家,希望大家可以在之后的沟通交往中多多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
【参考文献】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