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百科

【读心书】他人即地狱?

发布日期:2020-03-12    作者:张循铖    编辑:孙浩令    浏览次数:

看到“他人即地狱”五个字,想必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前段时间刷爆首页的那部韩国惊悚悬疑剧吧,但今天我想向大家分享的不是那部剧集,而是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的一部著作。

戴维·迈尔斯是当今版税收入最高的心理学家,他的超级畅销书——《社会心理学》,在国外大学的心理学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册,《他人即地狱?》就节选自其中。“他人即地狱”出自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剧本《禁闭》,形象地描述了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不光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也是意识和情感上的困扰,而戴维的《他人即地狱?》向读者展现的即是人际冲突的源起与化解。

《他人即地狱?》共分为“偏见:我们为何不喜欢他人”,“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和“冲突与和解”三个主题,其中都涉及到了大量的心理学知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在三个主题中各选择一个知识点进行分享。



1.内群体偏见。以群体方式来描述你是谁——如你的种族、宗教、性别、所学专业,通常也意味着描述你不是谁。包括“我们”(内群体)的圈子,自然就排除了“他们”(外群体)。因此,仅仅是感觉到被归入某一群体,也可能增加内群体偏见。如果问孩子们:“你们学校的学生和他们(附近另一所学校的学生)相比,谁更优秀。”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会回答说自己学校的学生优秀。我们的群体意识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只要有理由认为我们是一个群体,我们就会这么做,随后就会表现出内群体偏见。

2.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指出,学习可以“引导”出攻击行为。他曾做过一项实验:一个小朋友在房间里画画,同时,一个成年人在角落里玩布娃娃。一分钟后,成年人突然用玩具锤子疯狂敲打布娃娃,还大叫着“揍它的鼻子!我要把它打翻!”目睹这些的小朋友被带到另一个房间,房间里有很多漂亮可爱的玩具,在玩了几分钟后,小朋友被实验者打断,实验者告诉小朋友必须把这些留给其他的小朋友。受到挫折的小朋友被带到下一个有玩具的房间,这里的玩具有的可以用于攻击,有的则不能。如果小朋友没有看到成年人富于攻击性的示范,他们很少表现出攻击性的言语和行动,而那些观察到成年人行为的小朋友则很可能拿起可以用于攻击的玩具。观察攻击性行为不仅降低了孩子对自我的控制,还教会了他们怎么去攻击。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攻击性的榜样,都可以习得攻击性的反应方式。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是由挫折、疼痛等令人不快的体验所激发的,这些体验在情绪上把我们唤醒,但我们是否真的选择攻击性行为还取决于我们对结果的预期。

3.“和解的四C”。社会心理学家们在帮助人们“化敌为友”的策略上有四个建议:接触(contact)、合作(cooperation)、沟通(communication)和调和(conciliation),被称为“和解的四C”。把人们召集在一起进行密切的接触,并不一定能减少他们之间的敌意,而当人们为了克服同一个困难或实现同一个超级目标而在一起工作、进行合作时,接触就会变得特别有益。冲突的双方还可以通过直接谈判,或者第三方调解人来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第三方的调解人可以促使敌对的双方把他们竞争性的“非赢即输”逻辑变成更富合作性的“双赢”取向。调解人还可以创造消除误会、增加互相了解和信任的沟通氛围。有时候,冲突的气氛也会紧张到使实质性的沟通变得完全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某一方一些小小的和解行动可以引发对方回报性的和解行动。

清华大学心理系系主任彭凯平对《他人即地狱?》的评价是:这本书是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有关人际冲突的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如果你对人际冲突的源起与化解有疑问,《他人即地狱?》或许可以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