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之家庭
我们终此一生,
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
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一次适合家长也来阅读的分享。
每一次悲剧发生后,总有一些关于家庭的讨论,也总会有一些孩子对于父母有很多不满,想要改变他们甚至脱离家庭。而对于家庭中出现的矛盾与差异,其实,孩子也有话说。
01
分享者:张煜培
莫让家庭变成以爱为名的牢笼
开篇女主角莉迪亚就死了,她用无言告诉了家人一个秘密。
故事发生在一个中式家庭,一个被家庭束缚却渴望自由的母亲,和一个因种族而不得志的父亲。他们将太多的厚望给予孩子,实则给他们带上了一层枷锁。他们想打破这种不满的生活,但所有人都是一个无声的沉默者。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害怕失去却又渴望自由。
母亲因怀孕,不得不放弃成为医生的梦想,父亲本想依靠妻子来进入主流社会,却发现妻子比自己更加不合群且没有朋友。所以他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女儿天赋异禀,可以顺利升入哈佛大学步入上流社会,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看看身边的家庭,有多少父母督促他们学习、纠正他们观念、限制他们生活。家庭有时会是一个以爱为名的牢笼,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父母有太多的期待放在了孩子身上,殊不知谁也有长大的那一天,就像《肖申克救赎》中的那句:“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亮了。”
压倒女儿最后的一根稻草是她的哥哥,哥哥顺利地升入大学,在酒精和狂欢下摘除了束缚自己许久的环境。而莉迪亚的依靠也渐渐离她远去。随后她发现了父亲出轨,经历考试失利,甚至发现和自己亲亲我我的男友始终喜欢的是自己的哥哥,发现她似乎什么事情都处理不来,她再无依靠可寻,她也无法继续沉默,最终选择自杀。或许有时候家庭并不是一个无风的港湾,它只是把几艘渴望大海的渔船拴在了一起。我们或许身不由己,出现在了并不幸福的家庭。那些看不惯的行为,那些与自己背离的价值观,仿佛既不能承认也无法改变,只能不停地去催眠自己,这是我的家,我就只属于这里。
难道不能去勇敢地面对问题,去改变现在的家庭么?小心翼翼地揭开伤疤,再去和家人一起小心翼翼地缝合。我有一个朋友,家庭的观念并不与自己相符,缺少陪伴的童年,充满重男轻女的理念和并不幸福的婚姻、以及背道而驰的人生规划。但在这一切之下,她又毫无脾气,因为这是她认为的归属。她更愿意相信自己本属于这里,却不曾勇敢地将这些改变。她似乎认为大胆的质疑是一种自私。可家人之间又有什么不能用沟通来解决的呢。我们应该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向前看绝不向后看。我们决定不了我们的出身,但可以通过沟通去改变家庭的未来。也许有人认为那很困难,可做什么事情何尝不需要积累和耐心?好吧,如果这些都早已根深蒂固了,那总可以去摆脱期待的枷锁去寻找自由吧,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创造一个幸福的家庭。
莉迪亚死后,父亲选择逃避家庭,和自己的助理住在了一起。哥哥异常的愤怒,认定妹妹的男友就是凶手。母亲则如往常一样,继续为这个家庭奔波。所有人还不明白,莉迪亚的死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他们还在沉默,他们在这个舒适圈习惯了,渐渐地弱化了自己的追求,他们害怕十几年的努力会悄然失去。莉迪亚用无声的自杀诉说着无助,她是想去改变的,或许是向死而生,重新开启新的生活吧。但难道告白真的要无声的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依赖的仅仅就是那简单的几句话,为什么不愿意去和家人正视这些问题呢?沟通是一个桥梁连接着每一个孤独的个体,放下那些面子与纠结,勇敢地说出来,不仅仅要说出积存已久的压抑,更是那默默无闻付出的爱。
书到最后,家人都恍然明白,心有灵犀的开启了新的生活。
家庭无论在教科书中还是与别人的交流中,都是温暖幸福、值得依靠的。然而很多的家庭中都会出现矛盾和分歧。当你不愿意去沟通和维护的时候,这种对抗就会愈演愈烈,造成更多的不愉快。很多人愿意为维护朋友的关系职场的关系煞费苦心,却始终不敢承认自己的家庭也有着问题,更不愿意与家人沟通耐心的去解决它。
有时候,我们头脑中总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我们没有尝试改变,只能得过且过,想要说服自己忘记,却又有人不断提醒我们记起。我们总做着非A即B的选择,却不曾认识到改变只需你勇敢的一跃。
如果你和家人有了对未来不同的看法,发现了与他们有所差异的价值观,请给自己也给他们一个机会,耐心地说出来。因为只有沟通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02
分享者:胡正勇
借用一句我曾经看到的话来说,家庭就是人与人之间一场巨大的贯穿一生的消耗,但在让我们劳心劳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生活的信心和努力的意义。为了家庭确实每个人都要作出牺牲,却绝不应该牺牲自己的所有个人生活和理想。
虽然玛丽琳的想法我同样很赞同,不是做了父母之后就只能一辈子作为孩子的父母而活着,人始终要为自己而活,父母和孩子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人生,都应该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做了父母就要有做父母的觉悟,要始终有一份责任感,她的离家出走却没有让家人知道原因,以至于每个人心底都产生了自己错了的误会,并且一误会就是十多年。可见父母随心而为的一个举动能够对孩子和整个家庭造成多大影响,我觉得这是每个父母都应该警醒的地方。
03
分享者:陈启璇
然而日常生活需要的不止是倾诉,可能更多的是我要怎么样去解决问题,怎么样不陷入这种怪圈或者说陷阱。我觉得这是最需要时间的一个问题。这种改变必须是浸润式的、长成式的、涓涓细流般的。它可能落在每一件小事上面,直到我们感觉“哦,这一切有些变化了”。
所以遗憾的就让他留在故事里,最重要的还是去除掉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蒙昧和偏见,在当下这个时间点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真诚一点,再真诚一点。大家都生而为人,大家都不容易,大家可以共苦和同甘。
04
分享者:孙浩令
除了错位的期待、觉醒的自我、亲子沟通这些议题外,从这本书中也能窥见家庭中的代际传递。父母未完成的心愿、耿耿于怀的未满足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希望通过孩子完成他们未竟的心愿、希望让孩子不再经历那些未曾满足的苦楚,而这,都是父母以为自己的“为了孩子好”。结果是,这些不是孩子想要的,强加于他们身上的结果只是让他们对这些议题产生反向情感,反而成为了他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议题——虽然可能是以不同的形式。而这一切,如果他们继续想要在下一代身上去处理,那只会继续影响下一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变家庭,是从放过自己开始的。
下期预告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分享《无声告白》这本书所引发的感想。这一次,只有一位分享人,他将换个视角、用信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心愿书单是这样的:
往期推荐:
共读 | 第一期:《乌合之众》
共读 | 第二期:《无声告白》之选择
共读 | 第三期:《无声告白》之期待
共读 | 第四期:《我在未来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