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百科

以影知心 |《哈姆雷特》

发布日期:2025-06-30    作者:黄钰彤/文,徐菲/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这句脍炙人口的台词正源于莎士比亚所著戏剧《哈姆雷特》,同时这也是哈姆雷特王子短暂又延宕的一生在台词中的直接体现。《哈姆雷特》是由莎士比亚于1599年至1602年间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1969年托尼·理查德森导演的电影《哈姆雷特》运用镜头魅力,让这一经典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电影的情节大致为: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大学读书时突然接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回国奔丧时发现叔父克劳狄斯已经即位,而母亲在父亲下葬后不久就和叔父成亲。正在他处于不解和苦闷中时,父亲的鬼魂出现告知了他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的真相。而后哈姆雷特通过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看到自己的谎言被拆穿,克劳迪斯想要杀掉哈姆雷特,策划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比剑。决斗中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双双中了毒剑而将死,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终于杀死了克劳狄斯,完成了他的复仇。


《哈姆雷特》是一部跨越时代与个人的人生悲剧。莎士比亚用哈姆雷特这一人物来演示关于人类生与死的思想,人与命运的思想。身负着父亲被谋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剥夺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曾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欲望,可在真正动手的那一刻,他却反复犹豫。可以说正是他的优柔寡断才导致了最终悲剧的发生,而这也正是哈姆雷特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正因如此,哈姆雷特在复仇之事上的延宕成为了很多观众在观影时心中最大的谜团。


事实上,哈姆雷特在复仇之事上延宕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其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弗洛伊德将人类的心理结构分成“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个体原始的驱力,遵循简单快乐的原则;自我调和周围世界和内部驱力,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超我则因父母、外在环境等影响而产生,遵循道德原则。“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the question……”在这段著名的独白中充分体现了哈姆雷特的“本我”“自我”“超我”。在哈姆雷特对生与死的思考中,我们感受到了本我冲动与超我压抑较量之后的一种共谋。哈姆雷特力求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当时“人文主义”在社会思潮中处于主导地位,哈姆雷特极力控制复仇的冲动,产生了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的自我;而本我诱使他满足本我的欲望,超我却又约束他压抑本我的欲望。哈姆雷特不断根据自己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调节“本我”和“超我”间的矛盾、决定行为方式的意识,因此,哈姆雷特身在宫廷权力的血腥争斗中,也能保持理性地利用“戏中戏”探寻真相,信任、宽容有过节的雷欧提斯,寻求用正义的短剑去惩罚邪恶。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形象是复杂的、多面的,每位观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认识他,甚至每一位观众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在他的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他对禁不住诱惑的母亲是宽容的;对心爱的姑娘是痴情的、纠结的;对正直、杰出却惨被害死的父亲是尊敬、崇拜的;对忠心耿耿的手下是真诚、平等相待的……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


电影的末尾,奄奄一息的哈姆雷特倒在挚友霍拉旭身旁,诉说着自己的余愿,“The rest is silence.”把无尽的沉默和谜团都留给了后人。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到一个标准去衡量哈姆雷特为了复仇失去亲情、爱情以及自身的生命,这个代价是否值得。但在人文主义者的世界里,在独自前行的那段黑暗中,他已然是勇士了。


他,是延宕的复仇者,是独一无二的哈姆雷特。



参考文献

[1]曹雪云,郭雷.生存还是毁灭:人类生死问题的喟叹——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分析哈姆雷特的独白名段[J].中国电力教育,2008(S2):38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