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富珉简介:樊富珉,女,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心理辅导研究中心主任,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比较德育研究。她首次在我国引进、修订并推广了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在我国首次系统研究了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撰写了国内第一本团体咨询的专著;她还设计了符合中国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方案,在我国各大高校得到广泛应用。
11月25日,山东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宣告成立,我国著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樊富珉教授被聘为该专家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获得了更为专业的人才支持。借此机会,本报记者对樊富珉教授进行了专访,畅聊了心理健康方面的一系列话题。
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的的关键
记者:现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什么?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您现在关注哪些问题?
樊富珉: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人格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山大提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是很高明的。大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有完善的人格。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人格健康比智力健康更重要,情商是影响一个人的成功的主导因素。
我最近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个是高校的,一个是企业的。高校领域的包括网络依赖问题、贫困生问题、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及学生自杀预防问题。网络依赖会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贫困生问题,尤其是西部的贫困生问题我现在也在关注。我们和西部的学生、辅导员进行了大量的交谈,实行了多次大学生自我提升训练营活动,试图概括出贫困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我关注的另一个领域是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员工帮助计划,英文是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简称EAP,包括员工的工作压力管理、职场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等。在国外,员工帮助计划已经实施了几十年,而我过则刚刚起步,大有可为。
网络依赖:识别和干预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网络依赖,您能具体谈一下网络依赖的问题及对策吗?
樊富珉: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是网络依赖?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它不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羁绊,而应该在学生发展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健康、适度地使用网络是有益的。网络依赖主要是一种对网络的病态性使用:沉溺于网络,如网络游戏、聊天、下载不健康资料等,时间过长,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工作则不是网络依赖。我们必须首先辨别学生应用网络是建设性的还是病态的,这是进行干预的前提。防止和治疗网络依赖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学校要宣传正确的网络伦理,引导学生健康地使用网络;还需在技术上进行网络管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让网络伴随我们健康成长。
团体咨询
记者:您在国内首先系统研究了团体咨询问题,撰写了国内第一本团体咨询的专著。请问什么是团体咨询?它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樊富珉:团体咨询也叫小组辅导,区别于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它是指由一个心理工作者带领一个小组,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寻求组员心理问题的解决或心灵成长的方法。此种方法应用于各种团体,是心理学的一项专门技术。在团体中,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互助、互相学习,在成员之间进行自我教育。团体咨询除了可以同时解决多人的心理问题以外,还具备很多个体咨询所不具备的效果。比如,在个体咨询中,求助者常常认为自己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当他们在团体中听到别人分享的问题和困扰和自己相似时,往往会由此矫正了错误的假设,感到“原来大家都有相似的问题”,从而减轻其焦虑的程度。通过团体咨询,大家也可以发展社交技巧、在同伴中看到希望、寻求发泄等等。
在学校里,大学生往往面临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并且学校里具有现成的团体——班级。所以,学校是最适合团体咨询的地方之一,团体咨询在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相辅相成,殊途同归
记者:我国很久以前就有专职的辅导员队伍。您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樊富珉:在我国,虽然几十年前就设立了辅导员制度,但是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却很不明确,一直以来充当的是打杂工、高级保姆的角色。在我看来,辅导员应该是高级的助人工作者,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麻烦,是值得一辈子为之奋斗的工作。一名辅导员应该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辅导员的选拔上,学校应该关注他们是否具有助人的特质,是否适合做学生工作,而不应该仅仅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解决的是学生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在一些专门的心理问题方面,他们往往显得不够专业,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的介入了。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工作者,他们接受过专门的训练,解决的是学生心理方面的专门问题。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使命是一致的,都是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
研究生:被遗忘的群体
记者:我们谈心理健康,往往指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却被忽视。您能谈一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吗?
樊富珉:现在高校学生中呈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自杀事件频发;网络依赖严重;性的困扰;就业压力大;研究生心理问题等。我想重点谈一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过去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忽视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而近几年出现的学生自杀事件中,大部分自杀者是研究生,这说明,研究生的心理状况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现在的研究生扩招很快,打破了以前精雕细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前导师带的学生不多,导师有时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学术进行指导,现在我们对研究生管的太少了。研究生不象本科生那样有专职的辅导员,其课程里也没有素质课。
针对研究生的心理状况,清华大学设立了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部;我在清华开设了研究生心理训练课程,很受研究生欢迎。但是,清华的做法也不系统,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我国:起步晚,起点高
记者:樊教授,您经常去日本、香港、等地交流。与国外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如何?国外有哪些做法我们可以借鉴呢?
樊富珉: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有成熟的制度和专业化的队伍,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技术、方法。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得比较晚,但是我们起步晚,起点高, 发展迅速,避免了他们走过的弯路。另外,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术性的,政府一般不介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在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所以,我们发展得十分迅速。
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历史长,经验多,我们可以借鉴其最新的理论、技术、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有本土特色,探索出适合中国现状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如,我们可以从孔孟思想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素材,这也是国外学者所重视的。
心理问题不等于心理疾病
记者:樊教授,有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种误解和抵触情绪,认为只有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您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待呢?
樊富珉: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和生理疾病一样,心理疾病也可能困扰每一个人。当然,心理疾病不象生理疾病一样明显,它往往不易察觉。只要心理问题达到一定程度,对当事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困扰,他就可以采取心理咨询。
我们现在的心理咨询很大程度上是补救性的,如大学生自杀和网络依赖等,都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才进行干预和补救。我们应该重视早期发现与预防阶段的工作。山东大学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普测,是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心理普查,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况之后,学校可以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变到帮助其自我实现和潜能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