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关注受灾群众心理健康 宣传震后心理干预知识

发布日期:2018-10-16    作者:聂彤云    编辑:王亚坤    浏览次数:

四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的重建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受灾的群众承受的不但是生理上的伤痛,更多的还有日后生活中心理方面存在的阴影,这也是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此,山东大学心理咨询指导中心关注受灾群众心理健康,举行了一次地震后心理干预知识系列展板活动。

5月16号,展板在南新区展出。此次展板共介绍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1、震后容易出现的心理反应。

震后人们会有警觉性提高、闯入、回避、躯体症状等症状。具体为:会有持续的焦虑,易激怒,注意力下降;难以随意回忆应激事件,闪回,出现反复噩梦;回避应激事件的相关物,与人疏远,体验麻木;胃痛,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呼吸系统问题等。

2、震后易出现的情绪反应。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很大,它会立即在出事人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当类似情况再次出现,大脑呼起这个印记,产生强烈的情绪反映。其次,短时间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导致无力感,挫败感,脆弱感。再次,亲人等的去世,会使人产生负疚感。

3、震后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

一共分为四个时期。潜伏期:个性较为内向,家庭困难,矛盾较多难以适应社会生活,都会导致危机一触即发。危机期:一些类似事件会导致危机,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快乐高兴的事情也能引起危机。适应期:这一阶段在生理、情绪、思想、行为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具体的有生理方面的头痛、胃痛、失眠、目光涣散、食欲不振、手足麻木等;情绪的哀伤、愤怒、彷徨、焦灼等;思想方面的胡思乱想、思想混沌等;行为方面的逃避社交行为、退缩等。

4、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结构化小组晤谈。

展板还介绍了一种对于灾难危机干预最为有效的方式,即严重应激诱因疏泄治疗(CISD)。此方法一共分为介绍阶段、事实阶段、感受阶段、反应阶段、症状阶段、教育阶段、再登入阶段。

5、心理专家八招教你震后的心理情绪调整。

避免减少或调整压力源:比如,少接触道听途说或刺激信息。降低紧张度:和有耐心安全的亲友谈话或是找心理医生协助。过度紧张担心或失眠时,可在医生建议下用抗焦虑剂或助眠药来协助。做紧急处理的预备,逃生袋,饮水、逃生路线等多一点预备,可让自己多一点安心。近期少安排些事物给自己,一次处理一件事。不要孤立自己。规律运动,规律饮食,规律作息,这个时期免疫力会很低,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学习放松技巧,比如听音乐、打坐、瑜伽、太极拳等。

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很难想像灾难,尤其是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长。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程度的轻重。这就要整个社会有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的氛围。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把攻击情绪释放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