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高峰强(山师)男,教授,山东省临朐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198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普通心理学专业,获心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格式塔心理学派、行为主义的现当代进展研究、后现代心理学思想以及人格心理研究等。在中文核心类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辑的专著10多部,近年来承担国家级及省级课题4项,获9项省校级科研成果奖。现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外国心理学史研究组组长,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工作专业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探新》杂志编委,山东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职。
高峰强教授主要从事格式塔心理学派、行为主义的现当代进展研究、后现代心理学思想以及人格心理研究等,但是高教授却深爱着中国传统文化。他认为,中国很多传统的东西在深深影响着当代人的认识与思维的同时,其中很多珍贵的东西也被我们丢弃了。正是一种精神的缺乏,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层面。高教授针对记者的提问,主要谈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养生、心理治疗的影响,并分析了当前大学存在的一些具体心理问题。采访中,高教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固守本心”“恪守孝道”等优秀品德的坚守,以及幽默智慧的谈话风格,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问到当前人们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时,高教授指出了当代人人心不古、心浮气躁、人性堕落、人情淡漠、人际疏远的现象,告诫我们不能数典忘祖、重理轻文,一定要有人文情怀、悲悯意识和文化底蕴。
高教授说:“东西方的心理是不同的。西方人是人主义的、理智的、客观的、科学的、个人主义的,而东方人的心理则是整体的、主观的、团体的。因此,中国人在敏感性、胆怯、烦恼、猜疑、嫉妒以及挫折感、紧张感等方面明显高于西方人。”
高教授指出了当前存在的“文化的沙漠、精神的孤岛”现象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异化。他说,如今的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功利。每个人似乎希望自己一夜成功,却不知道踏踏实实的埋头苦干。高教授回忆自己上大学的时候,他真切地谈到,那时的自己想的并不多,对生活要求也不高,但是却认认真真看书、做人。而当代人呢?似乎在物质的追求下,陷入了一种悖论,即物质越丰富,精神越稀缺。人完全成为单向度的人,过多的物质奢求导致了人的异化。在这种物质包围下的人,心理上不可避免的出现空虚、浮躁、抑郁等心理疾患。由此导致的,是人际关系上的人情淡漠、人性丧失。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返璞归真”,开始“回归自然”,中国越来越多的富有企业家开始读“圣贤书”,希望成为一个“儒商”;人到老年,反而崇尚老子,追求“清静无为、知足常乐”等等。
针对这种普遍的浮躁心理,记者问到是否当前的大众媒介在引导人们娱乐化上,也加剧了这些问题的出现。高教授对此表示同意,他说:“大众化的媒介,一方面使人们在压力之下得到放松,比如我自己在闲暇也陪妻子孩子看看综艺片;而另一方面却不会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感。”高教授认为,这种娱乐只会加剧社会的浅显,人们在这种娱乐中丧失真正的自我。比如电视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多人从儿童时就开始看电视,伴随着电视长大的这一代人,没有真正的伙伴,缺乏人际交流,因此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而从电视的节目内容来说,“它远离了崇高、雅致与安适,越来越浮躁、肤浅与媚俗”。这些都对现代人的浮躁心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提到幸福感的问题,高教授说:“以我个人为例,我的幸福感来源于自己从事着一份具有创造性的职业――教师;我周围有很多朋友,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当然,不同的人,幸福感是不同的。也许有的人不读报,觉得忙碌之后喝杯扎啤就是快乐的。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幸福。但是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就应该守望着精神的东西。每次上课,能给自己的学生一些启发,能不时给他们一些鞭策,灌注点精神的东西,让他们在现实中能够思考一些东西,我就有一种满足的幸福感。”
然后高教授进一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不但与当代的心理健康及养生密切相关而且为心理治疗提供了基本的理念。比如“天人合一”所体现的整体观;“和”所体现的和谐观隐含着极端情绪会导致心理疾病等。高教授说:“西方真正的大家,都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心理学的很多东西,他们都很重视中国文化。西方心理治疗的发展有很多都是在中国文化这些理念中得到启示的。比如,阴阳失衡会引发多种疾病;心病还需心药医、标本兼治、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利用情绪之间相互克制的关系,恢复心理的平衡的治疗方法等等。”
针对当前的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具体的心理问题,高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他告诫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高教授谈到:“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尊敬,就必须先尊敬他人。你只有承认对方的价值,才能让对方承认自己。这也许是个很浅显的道理,可是对于很多独生子女来说,却很难做到。”此外,还有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他说:“世界上没有真正贫困的人。当前社会上对贫困生的帮助也存在一定问题。似乎捐点钱,他们就不贫困了,这只是物质层面的。”他认为,在心理层面上,贫困生必须转变认识,不要先给自己戴上“贫穷的帽子”。高教授说,“我大学的时候,自己差不多是班里最贫穷的 。但是‘富有’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贫困生完全可以成为精神上的强者。”
最后,高教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指出,我们不能轻易也没有权力对某个人做出“心理疾病”的诊断。在心理咨询中还存在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的问题。误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高教授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例如新生入学的学前预防教育就是很好的方式。可以在不同年度针对不同的群体做一些专业讲座,及时指导大学生们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