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是一个大众话语的时代,当下也是一个声音纷杂的时代。随着互联网交织密集地铺天覆地,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己思想的发声者,也都拥有着将所想推波传递,泛到更远的传播力量,而网络成为了大众话语空间,穿山过海、不远千里地汇集着所有发声者的声音。
可在公共话语空间下,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每个人的声音也有大小之分。
《咬文嚼字》编辑部指出,在特定微博平台上获得个人认证且粉丝数量超过50万的人,即可称之为“大V”。而五六年前就有学者提出,“粉丝数量超过10万的大V相当于一份报纸,超过100万的大V相当于一个都市广播,而超过1000万的大V就成了一家电视台。”由此可见,在网络平台上也划出隐性不同,粉丝数量更多的人,更容易让自己的声音话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获得更多认同。
但,真的是更多“认同”吗?
听者数量仿佛发声时的基石,有些人站的更高,发出的声音也就能被更多、更远的人听见,而网络平台的开放性,让人们很容易接触到自己有所关注或关注性更强的人的声音,而即时的交流环境更容易让人们的观点在讨论中交流,声音更“响”的人则更容易引起别人“认同”,从而愈来愈响。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的是,并非所有的声音都是振聋发聩者,靡靡之音皆是;并非我们更容易认同那些声音响亮者,而是在网络大环境下被无意地“同化”裹挟。
首先,网络的推广发展,放大了人们的从众心理,面对几十个人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尚且需要很大的勇气,更遑论在成千上万条附和声中表达自己的不赞同与相反观点;其次,网络思想的所谓碰撞是激烈而短暂的,一个人的观点声音被其他人转发附和得以扩大,产生的冲击会有种隐性的“众人权威力”,而这些观点的接触到接受是极为短暂的,难以让我们转为理性思考与深入剖析,于是一些浅层的、直白的、非理性的观点更容易占据我们的话语居所;现在的网络环境也良莠不齐,许多网上论战“骂架”层出不穷,随着较高的自由度,人们可以表达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不会直言的观点思想,并亟待吸引认同而抨击相反观点。学者乔新生在《微博大V的公德与死的辨析》中指出,互联网出现了一套奇特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这些标准与现实传统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完全不同,是与之相反甚至对立的一套寄生网络的体系,而坚持着传统道德标准的言论会更容易成为互联网用户批判的对象,而刻意反传统的道德价值理念则会在互联网时代成为公众吹捧的对象——这正是互联网时代下的逆反心理与情绪放大。
但这是危险的,这些声音借助网络愈响愈烈,但我们不应被其裹挟,困囿了自己的声音。要知道,虽然声音可能有大小高低之分,但思想高度深浅却并不依赖于此。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直面互联网时代的当下,我们更将在不久的未来成为其中的中坚所在,我们更应该在滚滚而下的洪流中立稳身形,坚持思想的独立,不因他人声音之高而动摇偏移,永远怀有理性思考的意识与能力,不放弃表达自己,也拥有独立思想的坚定。
不因众人声高而违背本心敷衍附和,不因他者“权威”而屈从卑身,不因冲动喧嚣影响判断,更不应成为网络的“警察”,而肆意加入人肉他人、谩骂攻讦的队伍当中。我们是青年一辈,我们是高校学生,我们应追求独立思考,追求理性发声,让网络平台成为自己的表达试炼场、成为自己与他人平等交流与学习的助力,而不是一个可以肆无忌惮、可以扭曲变形的地方。
或许网络能放大人的从众心理、逆反心理或者负面情绪,但若是利用好了,它也能焕发出它的光彩,愿你的思想能融进其中,也发一份光,声有高低大小,思想却不因之而贵贱,顺着光亮那方,行你所行。
希望每位山大学子,都能独立思考、理性发声,都能保持清明,坚持正向,向远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