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周,当自己还没有考完试的时候,看着朋友圈里各种回家后的晒图心生羡慕,想象着自己也即将到来的多姿多彩的寒假生活,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恨不得马上飞回家去。然而,真的飞回了家,心情却没有想象中的明媚。
假期过得时间越久,学校吐槽墙上吐槽家庭氛围、吐槽父母的帖子就越多。刚回家,父母看你哪哪都好。早上起不来,父母说“考试周太累了,休息休息吧”;每次做饭,父母会问“想吃什么给你做”;看你整天抱着手机,也全当没看见……再过几天,父母可能会说:怎么还不起,赶紧起床;怎么整天抱着手机玩,出去走走;怎么整天往外跑,别总出去疯;怎么还不睡,不要玩游戏了……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感慨还是在学校好,会觉得忍受不了父母的唠叨和管束。
最近,有一个朋友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扰。回家之后,父母老是说他哪里哪里做得不好,总是指责他、批评他。这位朋友就觉得很委屈,觉得父母从来不理解自己,也从来不考虑他的感受和想法,总是安排他做父母觉得对的事情。于是,我问他,父母每次的批评你觉得说的有道理吗?朋友说:“我经常熬夜,早上也起不来,基本不吃早饭,因为这样经常跟我妈吵架。虽然知道她是为我好,但我就是不想起,不想吃早饭啊。”我想,这是很多同学都遇到过的问题,因为自己在学校养成了不良的作息习惯,回家之后受到父母的批评。绝大多数的时候,父母的唠叨、批评都建立在为孩子着想的立场上,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健康、能够学业有成。但是,在我们经历完高考,好不容易脱离父母的时候,在自己自由、舒适的空间里或许会养成一些不利于健康的习惯,比如:熬夜、不吃早饭。我们不愿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与父母的用心良苦就会出现矛盾,这时可能会引发争吵。所以,当我们不愿听父母的唠叨,不想受父母的管束的时候,不妨先想一想自己做的是不是不够好,是不是自己的行为让父母担心了。如果是,我想还是要做出改变的,毕竟坏习惯之所以称之为坏习惯还是有害处的。
当然,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争吵也不都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够好,还有可能是因为我们与父母意见上的分歧。我们长大之后,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规划,而父母可能无法跟上我们变化的脚步,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我们的改变。正如伯恩所讲的交错沟通,即你期望自己以成人的身份去跟同样是成人的父母平等交流,而父母却期望以父母的身份跟你——他们眼中的儿童聊聊。于是,双方可能会就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和不愉快的情绪。每当这时我们往往拼命地说服对方认同自己,双方互不相让,矛盾升级。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技巧叫做无条件积极关注,即让对方感受到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感到自己有价值。或许与父母我们也可以多一些无条件积极关注,并且做到及时沟通。如果父母无法了解我们,也就没有机会跟上我们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够了解父母,或许会误解他们的意思,无法获得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用了很久学会长大,终于找到打开“牢笼”的钥匙。在自己的空间里自由地呆得久了,我们也该学会如何舒适地回到这个曾经的“牢笼”,现在的港湾。
【X说】
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些心理上的小困扰,【X说】想与你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感受生活中的“小麻烦”。
在未知的人和故事中或许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每当到达故事的结尾,【X说】希望与你一起完成一次个人的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