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偶然的一个机会听到王杰的《回家》,感觉不错,很有共鸣感。尤其是开头:我走在清晨六点无人的街~~更勾起了我的回忆。初上大学那会儿,每逢宿舍集体出去通宵唱歌,清晨六点我总会从KTV里面出来,坐在楼下冰冷的台阶上托腮沉默。沉默不是沉思,当时我并没有要说什么的意思。只是想在歌声的喧嚣过后得到一丝片刻的宁静,欲辩已忘言,想什么会更累。
一个人无所思或者确切一点逃避思考的时候一定是在他最灰心而不是最快乐的时候。快乐的人总是感觉风轻月白,世界到处都是闪闪发光遍地是希望,天大的事都可以从长计议。而悲伤的人则像是陷入了爱情的魔窟一样欲罢不能只能漫漫沉沦。唐宋的诗词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苏东坡讲:“不思量,自难忘”“十年生死两茫茫”,关于悲痛欲绝的考量是与大脑无关的。
对一个二十岁的人来说,谈悲苦就好象是秃子在赞美自己的头发多么茂盛一样自欺欺人。然而辛弃疾为赋新词强说的愁都那么引人入胜。可见有些事情也是未必的。
其实所谓的悲苦说白了就是机会成本,是选择后遗症,是后悔指数。比如年轻的时候爱情与学业相冲突。选择爱情势必荒废学业,专著学习必然放弃爱情。结果无论是哪一个,人都是后悔的,都在想:假如选择另一个会怎么样呢?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就表达了这种忧虑,并且反反复复的引导读者去想象:假如TOMAS选择另一个爱人,另一个国家会怎样呢?其实这种思想真的是杞人忧天。西语讲: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爱因斯坦说上帝就是自然,是最高的理性。于是任何诸如此类的思考都是有悖自然,有违理性。
原来 快乐源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