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TA的情绪与责任,不该由你来承担

发布日期:2025-09-09    作者:王禺涵/文,高培媛/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精心编辑了一条朋友圈,等了许久,评论和点赞只有寥寥几个,心里不由开始觉得自己是不是不招人喜欢;


朋友请你帮忙,明明自己已经应接不暇,却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下来,最后独自干活到深夜,心中满是委屈;


家里人对你的人生选择指手画脚,虽然知道他们出于好意,却仍然感到窒息和压力,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


……


如果这是你在人际交往中的常态,那你可能承受了太多他人的情绪或责任,给自己造成了困扰,而这些困扰往往源于人际边界模糊带来的心理内耗。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越界,或是允许他人越界,让自己陷入焦虑和痛苦中。事实上,许多人际关系中的痛苦,并非源于直接的冲突,而是源于我们对他人课题的过度关涉,或是允许他人过度涉足我们的领域。



面对这一困境,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的概念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路。


阿德勒将人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将三者统称为“人生课题”


工作课题中的人际关系是门槛最低的,这是因为工作上的人际关系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同目标,即使和有些人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


交友课题指的是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但由于没有了工作关系那样的强制力,所以也就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


爱的课题是最为困难的,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会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然而,无论面对哪一类“人生课题”,要构筑健康平等的关系,都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划定自我与他人的边界,以避免人际间的纠结与痛苦。这正是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的关键解决方案“课题分离”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



课题分离指的是在人际关系中,区分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我们只需要把自己的课题做好,而不要去干涉别人的课题,同时也拒绝别人干涉我们的课题。而对于“这是谁的课题”的判断标准也十分简明:某种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最终由谁承担,这就是谁的课题。


例如,我向朋友提出建议,这是我的课题;而朋友是否接受这个建议,则是TA的课题。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课题;而朋友如何对待我的建议,便不是我可以干涉的课题了。


不干涉他人的课题是为了不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烦恼,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而守护自己的课题、不被他人干涉,则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不活在别人的期望和评价中。课题分离,可以说是良好人际关系的起点。


让我们回顾生活中遇到的诸类问题:


“担心自己是否让人感到讨厌”分为两个课题:“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也无需控制;我的课题则是“如何做自己”以及“能否接受被人讨厌的风险”;


在工作中,努力工作、做出成绩是我的课题,而上司是否认可我的能力,则是上司的课题;


在交友方面,我选择是否信任对方,这是我的课题,而对方如何对待我的信任,是否会背叛,那是对方的课题;


在亲密关系中,课题分离是最难应用的。家庭关系中,父母的课题是给予孩子爱、引导和支持,而孩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则是孩子的课题。伴侣之间,一方的课题是信任对方,而对方如何回应这份信任,是否同样忠诚和付出,则是对方的课题。阿德勒强调,“爱”就是从“他者信赖”出发,即使没有足以保证对方不变的客观证据,也依然选择相信。企图用控制或牺牲来换取对方的爱,无疑是干涉了对方的课题,只会让爱变成一种束缚。



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课题分离”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步骤入手。


首先,遇到人际交往的难题时,可以先停下来确认这是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

其次,守住自己的边界,且不越界干涉。一旦确定是别人的课题,就要克制自己干涉的冲动,尊重他人的自主权。

最后,当别人试图将他们的课题强加给我们时,要坚定地守住自己的边界,抵御他人的越界行为。这并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对他人空间的尊重与对其能力的信任。


也许你会担心“课题分离”容易让人变得冷漠自私,但事实恰恰相反。课题分离不是否定人际联结,而是为了建立更健康的关系。真正的关爱不是纠缠不清,而是在尊重彼此独立性的基础上的相互支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越界干涉他人的事,这实际上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和支持。我们可以关心他人,但同时明白每个人最终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幸福负责。


练习课题分离,清理掉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负担,我们就能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最终,你会发现,当不再背负他人的课题时,我们才能真正为自己负责;当不再强迫他人接受我们的课题时,我们才能真正与他人建立深刻的联结。请相信,真正的联结从不发生于模糊的关系与依附之中,而是诞生于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主动选择与真诚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