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我是你爸/妈,这是在我家里,
进门还要敲门?”
“我这么爱你,为你付出了这么多,
你就应该听我的。”
这样的语气、这样的话在家庭电视剧里貌似很常见,让人一听就感觉到了无形的枷锁,有种深深的窒息感。在几年前大火的悬疑剧《隐秘的角落》里,主角朱朝阳就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妈妈,这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其性格缺陷的形成和后期做出极端的举动。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原生家庭的深远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或多或少会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在如今的社会中,很多人被贴上诸如巨婴、没责任感、孤僻或自大的标签,而这些性格的形成,有一部分的原因与这个现象有关:在家庭中,长辈对晚辈的个人边界的过度侵犯。

这类父母往往会过度掌控孩子的一言一行甚至是心理,这种“爱的操控”表面上貌似伟大而无私,但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控制。生活在这样令人窒息的爱里,孩子感觉不到幸福,也很难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02
我们的个人边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简单区分为物理边界,身体边界,行为边界和心理边界。
物理边界和身体边界很好理解,就是物理空间的决定权,以及自己和别人保持多远的距离。行为边界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自我决定权;而心理边界的内容就更加复杂,因为无论侵犯了哪种类型的边界,最后都会反映到侵犯心理边界上来。
一个人的心理边界是否被侵犯的界定标准,就是他对外部现实的感受和体验,是否被干涉和灌输。
实际上,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成长过程必然会受到父母价值观的很大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要接受父母所有的认知。比如,当我们小时候在同学那里受了欺负,哭喊着找父母的时候,往往更需要的是父母对自己情绪的共情、对这种欺凌行为的正确理解,而不是简简单单一句“一个巴掌拍不响”。
如果一个人的边界经常被侵犯,即自我的规则经常因为他人而变来变去,那么他的自我也一定没有稳定的根基,更别提使用这个模糊的边界去与外界沟通。

比如说,ta会逐渐放弃所有能够产生“对外部现实的自我体验”的机会,简单来讲,就是会丧失自主性,比如好奇心和对外探索的欲望,ta们往往会对外部世界不再感兴趣,因为他们知道这种自我体验是一定会被父母否认和干涉的,所以干脆不再去拥有自我体验,这样也就不用自我挣扎与否认自己的感受,从而觉得自己是一个有问题的失败者了。
且如果一个人因为经常认为自己是一个有问题的失败者的话,那么ta很可能经常“自我攻击”,也可能转而攻击他人,再加上如果父母一方习惯打骂教育,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也可能通过暴力方式对待自己或者他人。
03
有时候,父母没有边界感的行为,就像一颗糖衣炸弹,看似出于爱,却在无形中破坏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但这件事也不是纯粹的无解题,对于怎样树立与父母的边界感,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1了解自己的触发点,并预测它们“触发点”
是指那些父母没有边界感时,让你感到难受的情况或事件。每个人的触发点都不一样,我们可以试着把触发点列出来,更好地了解哪些行为触碰了自己的边界,以及准备好一套措施来应对这些越界。
2练习和父母say no
树立边界感的第一步,就是要告诉父母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当父母再一次侵犯自己的边界时,要果断说“不”,当然,说“不”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可以尽可能地为未来的允许留下空间,也适当给父母留出适应的空间。
3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父母沟通
可以采取提前确定自己的需求和界限的方法,在明确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自己不想要的之后,及时地、明确地和父母指明。
其实很多父母并非不想尊重孩子,而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作为父母,面对孩子发出的需求信号,也应做到尽量少用权力,多用影响力,毕竟,父母本该是安全感的来源,而非恐惧的生产者。
愿我们都能在一个温暖而受欢迎的拥抱中,完成与父母和自己的和解,让内心充满愉悦和幸福。
参考文献:
[1]王昕迪,胡鹏辉.边界感:现代社会青年社交需求及其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2(10):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