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热点来袭,一不小心又“上头”了

发布日期:2025-07-09    作者:白一迪/文,耿子涵/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我也是!我早就觉得这个人有问题了!”

“附议!千万不要放过他!”

“我也觉得,......”


当你在互联网快乐冲浪时,是否经常看到上面的言论呢?类似的话术就如同诱人的“陷阱”,不断吸引不明真相的网友“上头”跟风,一分钟就可以生产无数条跟帖。在声势浩荡的网络舆论之下,你或许也不经意间上了头,只需动几下手指,发表几条评论,不小心也成为了网络暴力的一员。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交媒体不断缩短我们和世界之间的距离,手指轻轻一点,世界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但是,飞速传播的网络信息也暗中催动网络暴力的产生,让人在不经意间卷入其中,或者感受到来自屏幕后那些不友善的声音。这些都在告诉我们,网络暴力已经以“上头”的方式悄悄渗透进了每个人的生活,甚至会逐渐影响我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


为什么会一不小心就“上头”?


其实,网络暴力之所以蔓延,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上头”。“上头”是一种突然涌现的强烈情绪或冲动,常在短时间内让人感到兴奋或失去理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我们往往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甚至产生不理智的冲动行为。有一种现象叫“网络去抑制效应”(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指人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不同于面对面交流时的行为,包括放松、较少的约束感和较开放的自我表达。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在网上匿名发言时,会更容易说一些面对面不敢说的话,做一些平常不会去做的事,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去个性化和高自我表露性。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很难做到正面谴责做错事的人。但在网络世界中,所有人都可以披上“隐身衣”,肆无忌惮地袒露自己的心声,谴责便成为了一件容易的事。


此外,网络中的“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现象也为我们的“上头”添了一把火。‌詹姆斯·斯通纳认为在群体决策情境中,个体的意见或决定往往会因为群体间彼此相互讨论的影响而产生群体一致性的结果,这种现象就叫做“群体极化”。群体极化的例子包括网络上的极端言论和情绪化反应,人们对某一议题的评价倾向性在加入网络群体讨论后会表现得更加明显,甚至走向网络暴力‌。‌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大量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言论时,为了迎合群体氛围,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参与到网络暴力中去。


如何防止自己“上头”?


网络暴力施加时的隐秘性和便利性使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荒谬的狂欢,即使我们本无意伤害他人,有时也可能因为旁人的煽风点火而一时“上头”,对别人造成伤害。


不同的人对语言的使用限度容忍度都不尽相同。在一些人看来无所谓的东西,在另一些人那里却是需要花时间恢复的伤害。所以,如何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助力者就成了我们所有人的必修课。



01生气的时候自己静静

在看到让你愤怒或不满的言论时,先深呼吸,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冷静下来,不要立即回复。情绪化的回应往往会火上浇油,导致冲突升级。给自己点空间,思考一下是否应该评论,不要被情绪牵着走。


02学会换位思考

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手指轻轻敲打屏幕和键盘,言论可能没有经过大脑处理就已经被发出。所以,在我们挥动手指之前,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是对方,你会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评论和回应?


03学会分辨信息

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有时未经证实的谣言也会被大量传播。学会批判性地看待信息,不要轻易相信和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尤其是涉及他人隐私或名誉的内容。在对某个事件发表意见前,最好先核实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避免以讹传讹。


写在最后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营造一个健康、友善的网络环境。不要让一时的“上头”成为网络暴力的推手,保持冷静,学会共情,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网络素养。希望大家在网络世界中,都能成为温暖彼此的那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