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研究生群体突破自我否定困境,构建积极认知体系,2025年4月11日,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徐慧敏于化学老楼学术报告厅开展“我真的很不错,积极心理建设”——“走进心灵”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讲座伊始,以电影《好东西》片段为切入点,通过角色行为分析、认知偏差诊断、心理调适工具传授三维路径,引导学生正视科研压力中的情绪波动,学会从“必须登台”的焦虑转向“接纳观众席”的智慧,同步打通心理咨询预约、朋辈支持热线等校园资源通道,为学子搭建心理韧性成长闭环。


“我真的很不错——积极心理建设”主题讲座中,辅导员徐慧敏通过解析电影《好东西》的经典片段,引导研究生群体探讨自我认知与心态调适的重要性。影片中,角色王茉莉在鼓手小马的指导下苦练打鼓,却在舞台表演后坦言“好像没有喜欢上打鼓”,最终选择回归观众身份。这一情节引发热议:“迎合他人期待”与“接纳真实需求”的冲突如何化解?徐慧敏指出,王茉莉的尝试并非失败,而是通过实践完成了一场“心理断舍离”。她强调:“尝试的价值在于自我认知,人生不是一场必须登台的演出。王茉莉勇敢尝试打鼓,却最终选择观众席——这种选择不是失败,而是对自我需求的清醒认知。我们要“接纳真实的自己”,肯定自己,在压力中建立积极心态。
讲座现场,用“实验室发呆小剧场”生动还原研究生常见困扰。许多同学在实验反复失败时会陷入自我怀疑:“我是不是根本不适合科研?”看到同门成果后焦虑加剧:“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很笨?”面对职业规划时则充满迷茫:“我究竟能做好什么?”徐慧敏剖析,这些困扰背后隐藏着对“好东西”的过度追逐,例如将论文数量等同于个人价值的“结果至上”型思维,甚至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成为“实验室囚徒”;或是陷入“完美主义陷阱”。她提醒,这些思维模式正在无声消耗年轻人的心理能量。
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困境,讲座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认知重构方面,需打破“必须完美”“不能失败”等绝对化思维,通过建立“科研成就事件簿”记录微小突破,例如“首次合成新材料”等实践案例,以此缓解成果焦虑。行为训练则强调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采用番茄工作法分解任务,通过25分钟专注与5分钟休息的循环提升效率,同时运用SMART原则将“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可可执行步骤,提高实验效率。针对研究生普遍存在的任务堆积焦虑与时间管理失序问题,介绍了四象限原理的实践策略。情绪管理方面,徐慧敏现场演示了哈佛大学验证的4-7-8呼吸法,指导学生在实验受挫时通过4秒吸气、7秒屏息、8秒呼气的节奏快速平复焦虑。

讲座最后重点介绍了校园心理健康资源体系。学校信息服务平台已开通心理咨询预约通道,由专业咨询师提供一对一辅导;朋辈支持系统通过专属邮箱和晚间热线搭建起同龄人的倾诉桥梁,帮助学生在非评判性环境中释放压力;全国心理援助热线及24小时危机干预热线则为紧急情况提供即时支持。
讲座尾声,学生们纷纷提出要从记录“每日实验小成就”开始重建自信。随着掌声响起,大屏幕浮现王茉莉在微笑的画面——那个曾经困在舞台灯光下的女孩,此刻正轻盈地为自己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