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现场咨询活动”后续报道之社会行为

发布日期:2018-10-16    作者:孙磊    编辑:高凤华    浏览次数:

本次宣传周“现场咨询活动”采用了的量表中包含社交回避量表,现将相关问题――人的社会行为分析如下:

社会行为,与个人行为共同构成人的行为,是指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各种活动,包括人与人相互作用而产生和表现的所有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又称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根据他人的外观行为,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态、动机、意向和人格的过程。对人的知觉过程与对物的知觉过程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的规律。人对社会刺激的反应有某些特殊的效果,称作人际知觉的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在与人接触时,首先得到的信息对形成对一个人印象起主导作用。人容易根据前面信息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印象形成后,就不再重视后面的信息。这就是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比较容易形成且难以改变。影响第一印象的因素主要有容貌、身材、言谈举止、性格等。

近因效应则是指在与人接触中,最近出现的信息对形成印象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后两种信息间隔时间越长,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已经变得模糊时,就很容易被后面的学信息所取代。

2.晕轮效应

这是指对别人知觉的一种偏差从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如讨厌某人的缺点,则认为这个人坏透了。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爱屋及乌”的人际知觉偏差。

3.定势效应

这是在人头脑中存在的有关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使我们在认知他人时,常常不自觉的有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按照其外部特征进行归类。比如,见一个人文质彬彬,戴着眼镜就认为他是知识分子。说到胖子就认为是生活舒服、心胸豁达等。

4.社会刻板印象

人们对由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而结合在一起的某些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次作为判断评价他人人格的依据。比如,认为山东人豪爽、讲义气、吃苦耐劳等;南方人则精明、伶俐,具有商业头脑等。

(二)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接近的过程。这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有:空间的接近性、态度的相似性以及关系平衡等。

人际吸引的种类有:仪表吸引、相似吸引、接近吸引、奖励吸引、崇拜吸引等。

(三)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不能摆脱社会关系,随时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如,会受到群体中其他人(父母、老师、同学、亲友、同事或陌生人)的影响,会受一定社会规范、习俗的制约等。

1.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roles)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独立地位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规范。

2.态度

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人及物所持有的一种持久而一致的情感、信念及行为倾向的复合体。态度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学习过程,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完成的,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面。而态度的转变则有经过三个阶段顺从――认同――内化。顺从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影响下,其外显行为表现与他人的一致或听从他人指示。这是暂时的、表面的,一旦外界影响消失,顺从也就停止。比如,上自习课老师在场小学生遵守纪律不敢说话,老师一走马上唧唧喳喳。认同是一种情感水平活动,由于受到某种吸引而产生的对他人观点、信念对接受。比如,因为崇拜某个人的个人魅力,而摹仿他的行为、相信他的观点。内化则是在认同中的基础上对自己原有态度及价值观进行协调整合的过程。这是从理智上来辨别是非,将他人的观点,变成自己内在的认识。

(四)人际行为

人际行为(interpersonal behavior)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1.一致与从众

一致(uniformity)是指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很多方面倾向于相似。通常的提法为从众(conformity),即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集团规范和多数人意见为准则,作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和行为的现象。人们出现从众现象大至出于两个目的:其一是为了不犯错误,因为通常大多数人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另外一个目的则是为了受到大家的欢迎,不至于使自己孤立于团体之外成为孤家寡人或避免受到惩罚。个人特点、群体特点和刺激物的特点都会影响个体从众的可能性。比如,地位威望高者、年长者、自我评价高、自尊心强者较少产生从众行为。

2.攻击

攻击(aggresion),又称侵犯,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如警察保卫社会秩序、正义战争中与敌人搏斗等)、反社会(如暴力犯罪等)以及社会可以接受(如父母打孩子等)三种类型。减少和控制攻击行为有以下方面的途径:宣泄、惩罚、自我控制、置换等。

3.亲和与利他

亲和是指人们喜欢与别人在一起并帮助别人。利他行为(altruistic)是指在任何形式下不指望得到报答也要帮助他人。利他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能有社会正义感、社会平等思想、内疚、愉快等。而被帮助者的特点、助人者的特点、环境以及助人者对事件的判断分析都影响着利他行为的发生。

4.竞争与合作

竞争(competition)是互动的各方为了获得一个物质和精神目标而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相互争夺的过程,其结果是区分出优劣胜败的名次。合作(cooperation) 是互动的各方联合起来,为相互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其结果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着有利于对方。这是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常见的两种作用方式。两种作用方式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才能促进群体及个体很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