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为什么我放弃转专业了

发布日期:2024-04-10    作者:廖雨娴/文 徐 菲/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奋斗一年!必须转去理想专业!”

“大一新生,请问学长学姐们有xx转xx的经验吗?”

“好想转到当初没能去的第一志愿专业……”

“这个专业的课程好无聊啊,要是能转去其他专业就好了。”

“听说这个专业毕业即失业,如果转去xx热门专业应该更好找工作吧。”

……



转去未被录取的理想专业、对现专业不满、考虑就业前景等原因引发“转专业”热潮,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入学后通过转专业的方式改变高考专业选择。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因为对文学的向往和热爱,填报志愿时在每个志愿学校的第一专业都勾选上了“汉语言”专业,但未能如愿。于是想借着转专业的机会转去理想专业,然而在经过大一将近一年的学习和生活之后,我却放弃了转专业的执念,甚至没有参加转专业报名。是的,我最后在行动上选择了退缩,虽有抱憾,但并未后悔。


起初我也想转去其他专业,但随着我对转专业了解得越来越深入,我才发现转专业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理想。起初我只是不断预设,预设转专业成功的顺遂,预设转专业后的蜕变,预设总是美好的,但却忽略了现实的因素。


首先是对文学滤镜(即我的理想专业)的破碎。我逐渐发现,想转的专业并不是总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学习如何鉴赏和创作文学作品……实际上并不全是诗情画意,还需要咬文嚼字,需要背诵大量知识点,课堂也不总是风趣幽默,这与老师讲课风格和课程内容设置非常相关。“我喜欢的”和“专业学习内容”似乎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于是滤镜破碎,对该专业的向往便止于此。


其次是竞争的焦虑。如果选择转专业,根据相关的政策要求,必须在原专业取得良好成绩,保持名列前茅,才能有报考转专业的资格,而热门专业往往报考人数多但名额并不随之增多,这也就意味着平时的专业课学习要与同学院的同学竞争,参加转专业的笔试面试要与其他学院的优秀同学竞争。如果我想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那势必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这意味着时间和精力的倾斜和重新分配,意味着长期的心理抗压,这种竞争压力对我来说是超出承受范围的:为了提高绩点不断“卷”,牺牲娱乐时间培养竞争优势,焦虑、失眠、整日提心吊胆……这些痛苦于我而言是难以忍受的。



最后,无论转专业成功与否,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如果转专业失败,毫无疑问,需要承担更多的沉没成本:过去的努力已经白费,逝去的大学时光也不再回来,我会不会因为非常努力却得不到回报而痛哭流涕、心理崩溃?会不会后悔错过的聚会、团建和活动?我想是会的。但如果我真的转专业成功了,真正接触了更多的专业课程后又不感兴趣了怎么办,也不能一直转专业啊。而且转去的学院竞争压力更大,我又是一个不太喜欢激烈竞争的人,贪图相对松弛的安逸舒适,那被迫“卷”也会很痛苦吧。而且转专业后还需要补上大一的课程,虽然有降转的选择,但我并不是很愿意选择再多花一年时间,所以在大二的学业压力本就较大的时候,还要再补专业课,我是否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业和其他事情?另外,转专业后还面临着人际交往圈的转变,要和相处了一年的室友和同学朋友告别;进入新的环境后,又需要为重建人际关系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也不清楚我能否很好地融合到新的集体,对自己的交际能力的评估也不高……这样看来,成功似乎更痛苦,可能面临的学业困难和必定要补上的学习进度像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滤镜的破碎、竞争的焦虑、失败和成功的双重风险……当将种种现实的因素纳入考量,才发现想象之后的美好并不能抵消现在的痛苦,权衡对比后发现我还是更愿意留在本专业,这有我熟悉的朋友、相对融洽松弛的氛围和一些有趣的课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难以跨越,我自认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于是我选择了逃避。正如顾城的那句“为了避免结束,避免了一切开始”。为了避免失望,我选择逃避追逐渺茫的希望,于是那一缕微光,变成高悬于空的月亮。我也曾瞧不起自己,鄙夷地认为自己不过是个不敢冒险的胆怯者,在梦想面前逃避,向现实妥协,权衡利弊后选择放弃。


但如今也已释然,于我而言,好像不是一定要拥有才能幸福,那种执着变成禁锢自我的束缚,失去反而更轻松。我不再美化没走过的道路,当初选择的那个也并不一定会比现在好,换一个选项的本质是换一种痛苦。


我自然也羡慕为梦想一往直前的人,但不可否认我难以承担为莽撞买单的现实。与其期待那份美好,不如接受当下,每条路都有每条路的坎坷,没有哪条路是坦途,去把脚下的路走成最好的路,去享受沿途的风景,请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吧!



参考文献

刘霄,马莉萍.放宽限制后学生为何还放弃转专业——对某“双一流”高校本科生的追踪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3,27(02):11-22.